动力电池租赁与风险

车电分离
车电分离的概念早在2011年就有人提出,国家电网就曾推出“换电为主、插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新能源汽车基本运营模式,但是由于当初新能源环境不稳定、基建不够等等原因,“换电”的想法也就被搁置了。最近2年,随着纯电动汽车产业的火爆发展,车电分离再次成为热门的话题。2020年8月,蔚来最早推出针对个人车主的车电分离业务。9月一汽、上汽、东风、北汽、蔚来等车企,以及宁德时代、东软睿驰、华鼎国联、华鼎资本、润晖投资等共计20家单位签署《构建新能源汽车"车电分离"模式生态圈联合声明》,车电分离被推到台前。
车电分离的实质是车主在购买电动车时只买车架,然后再去租赁电池的方式来达到使用整车的目的。在车电分离状态下,催生了换电、电池租赁服务。
换电模式的终极目标是以动力电池商业化运营为主线,采用统一的换电标准:电池接口标准、电池包标准统一,可以在不同车型间互换–每个换电站都可以给不同车企的不同车型换电,也就是共享换电。采取电池租赁服务的车主,既可以参加换电模式,也可以租赁一个电池包长期独享。
换电大概率不会形成行业风口
统一的换电标准难以实施。首先是成本,统一标准下,车辆需要适配,需要车企付出高昂的成本来重新研发、改造车辆。其次是在各个板块花费巨大,都不愿意在电池方面受制于人,不少车企已经或准备建立自己的换电站,甚至运营公司、电池银行都已齐备,不可能放弃自留地而迁就他人;再次是影响车企的差异化优势,我意可日行千里,你却让我降维适配,又或者我本有心降成本,你电池租金还死贵?车企有自己的小九九大家心里都明白,总归是一句无利不起早、成本付出少。
换电站的重资产运营与便利性缺陷难以让换电模式普及。有分析指出,换电站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备用电池,成本或达500万元,这还不算运维成本、电费成本等巨额的日常开销。而国内目前一些新兴车企,在资金链压力本就颇大的背景下,让这些车企再去建设、维护换电站的运营,对这些车企来说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公开数据显示,换电站利用率很低,还远未能达到盈亏平衡点。重资产运营,资金压力大,注定不可能像充电桩一样遍布,对车主长途奔袭换电的吸引力是相当低的,有这奔波的时间,不如多充会电;对于已租赁了新电池的车主,是否有意愿去换电站一不小心换回一块半旧电池还得打个问号。
超快充技术的打击是致命的。在快充的道路上,各个车企争得头破血流。号称30分钟、15分钟、10分钟、8分钟充电80%车企不少。其中,纯电版荣威iMAX8搭载的是90kWh的电池组,能量密度达到195Wh/kg,拥有550KM以上续航、30分钟30~80%快速充电;广汽埃安称,石墨烯基电池即将量产,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8分钟可充满80%;使用特斯拉第三代超级充电桩,Model 3长续航版可以在5分钟左右补充120km续航里程,部分车型在峰值功率的状态下,15分钟可获得约250km续航里程;董明珠的钛酸锂电池更是可以在6分钟充满电等等。快充技术的进展,时时都在威胁换电站的生存。
不难看出,换电站的建设不过是车企为车主们提供充电之外的补充服务,弥补充电慢给车主带来的不便、形式上降低整车价格的手段,是提高用车体验质量、减轻车主资金压力的举措,过度投入到换电模式对车企或投资人而言是相当冒险的。
车电分离与整车销售对消费者购车选择的影响。
车电分离与整车销售对消费者而言,总体成本上并无什么差异。整车销售在全款购买情况下,对消费者没有任何影响,但若消费者采取融资手段购买,那么整车销售与车电分离一样,在总体购车成本上都一样会有所上升,不同的是对分散消费者资金压力的程度。整车购买采取的融资手段一般由银行、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提供,期限一般为3年,少量可到5年。而车电分离时,车架采取上述整车一样的融资手段,而电池则采取经营租赁,只要车架不报废,就可以一直租赁电池使用,车厂或运营商为了争取更大的销量,会将电池租金压得很低,尽可能延迟电池成本回收期,可最大限度分散了车主的资金压力,但终归成本是要回收的,所以车主租赁电池的财务成本未必会比其他融资途径低,只是分散了压力而已。车电分离有一点好处就是,未来新能源车如果征收购置税,也许能降低车主的一些负担。
动力电池的租赁机会
对第三方租赁公司而言,动力电池可以作为租赁标的物,但是,就租用对象而言,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个人主体的动力电池有两个方面,租赁单一电池、长期自己使用的,可以介入;参与换电模式下的个人车主,不可轻易介入其电池租赁业务(租赁物资产管理上有难度);对动力电池运营商或整车厂,针对换电站内设备、动力电池的租赁业务,则可以介入。厂商租赁公司(或电池资产公司、运营商)对个人车主开展电池租赁业务,无论电池独享还是共享,都可以开展租赁业务,换电的电池始终处在其监控下的。
租赁转买断的轮回
租赁转买断,乍一看,这不是融资租赁的基本操作吗?
实质上是车企有点扛不住了。早期为了促销,囤积的电池租赁资产太重,回收期设计的太长,影响资金回笼,又加上大量的运维成本,进而影响了财务的流动性。应收租金与电池资产对其融资未能有效提供杠杆作用,缓解不了其财务压力。所以有了大家看到的租赁转买断。
动力电池租赁,不光能提高车辆销量,还能把车主的部分压力转移到了车企自身。未来要促销车辆、要大量增加现金流,还需要在商业模式上有更多的创新吧。

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