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贷后管理的四大困境是……


作者:老穆


金融行业如果想顺畅平稳的发展,一个良好健全的信用环境必不可少。良好健全的信用环境离不开健全、高效的司法体系,司法不健全就会造成无法可依,处理不高效,就会提高失信行为的处理成本,更会催生各种形形色色的“有色”处理方式。这座大山多年以来一直压的金融人喘不过气来。一面是必须建设的和谐社会,一边又是各种阴暗龌龊。居于其中,苦不堪言。


就像汽车金融,有机可乘的行业自然让众多良莠不齐的参与者趋之若鹜。激烈的竞争,科技的进步在不断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也自然会打乱原有金融该保持的稳健的发展节奏。使越来越多的贷款审批流于形式,并被美化为所谓的“宽进严出”。终于连催收和处置也成为了一门可以敛财的生意。这似乎就是这几年汽车金融市场乱象频出的起因。


由于笔者个人工作的原因,使得近几年与贷后市场接触的更为频繁。今日斗胆,把自己看到的,经历到的,想到的和大家做个交流。


如果说金融的本质就是一门放贷和收款的生意。那所有的环节也就必然不会离开这两个环节。一是有钱可以放,二是放出去收得回。两者都需要能力的加持,金融生意和其他生意的最大区别也在于办理业务获取收益如何确定,它具有收益确定的延迟性。而收益确定的能力本身又是风险管理的能力。整个过程因人而异,也有无数的经营方法。比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又比如先做大分母,抢占市场份额,控制好分子与分母的比例。当然也有野蛮操作,毫无规则,赚一笔就跑的无赖行径。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就会惊奇的发现,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最终获取的仍是整体平衡关系。稳扎稳打的可能会丧失市场机会,但也为后续的发力创造了条件。抢先最大分母的也必然后日益受到后期管理能力不足的压力,交上一笔数额不菲的学费。野蛮操作的,和炒股一样,又有几个人知道适时地进退,很多人最后成为了扫黑除恶的对象。


01

司法困境

佛家重因果,讲究事事有果必有因。我们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摸着石头过河就成为了市场发展的信条。搞不懂的事情,不会做的事情,那就先去尝试,获取实践经验后在一点点的补强。汽车金融经历了几轮高潮和低谷,很多人说现在又进入了一个寒冬时刻。我的看法却是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整合调整期,我们有理由相信会迎来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汽车金融行业。与其感叹,不如抓紧时间调整完善,让自己变得更强,变得更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今天要深入交流的就是一个大难题,开篇我们讲到的司法建设问题,也可以成为贷后管理问题。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行业的司法建设速度远远没有赶上行业发展的速度,这也是催生种种乱象的本源。表象是对行业理解不够,内涵是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


举个例子,融资租赁,一个非常好的业务模式,在国内的发展确实举步维艰。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同仁们都知道,大家一直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有些地区管理机关提出鼓励发展直租,限制回租。这种限制本身就是一种问题。回租不是类信贷,回租的业务逻辑本身就是客户将自己的车辆资产盘活,换取资金周转的一种业务模式。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其实出在车辆的产权问题上,也就是回租业务实际上没有过户而是进行了抵押。虽然一般会在合同中予以明确,但依然是无法规避的法律争议点。但我们是不是应该再深问一句,如果有法可依,如果业务办理能够高效简单,是不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会缓解矛盾,促进其发展。所以所有问题的根本仍旧是立法和执行。


很多问题到了必须要解决的层面。比如说,车管所会说,抵押登记不是我们交管部门的职责,那又该是谁的职责?比如说明显区别于二手车正常交易的融资租赁回租业务,确权方法是不是应该和二手车交易买卖有所区别?这些,我们一直都想找到答案。这也是我们本篇文章的第一个问题—司法困境。         


02

催收困境


大家都知道,客户逾期第一个常规手段就是催收。对于非恶意逾期的客户,处理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对于恶意欠款的客户,在催收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从古至今,催收行业一直处于灰色地带。游走在合法和非法的边缘。所以说,催收其实是门艺术,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极高。国家规范催收手段无可厚非,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助长了逾期客户的侥幸心理。这种猫和老鼠的游戏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隐患。笔者的想法一直是催收的重点在于对客户的分类,解决的根本在于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其中的难点也就聚焦在双方成本和收益的分配。


这就不能不提到资产管理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绝对不是单指欠款和车辆的催收能力。而是指对于不同欠款原因客户解决方案的提出和实施能力。这依旧是一个平衡的问题。恶意违约必须要受到惩罚,但要有度。对于非恶意违约的客户,我们要帮他们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重要的是收益一定要合理。这也就是我最近的一个重要的观点,随着对贷后管理专业性要求日益提升的现状,极有可能贷后管理会单独成为一个独立运营的模块。这是本篇文章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催收困境。


03

诉讼困境


对于正常催收无法获得成效的业务,目前最为合法的途径就是诉讼。但是经历的人都知道,目前的司法环境全国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展现。时间成本已经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立案难,审理时间长,执行难成为了贷后从业者的心理阴影。立案为什么难?客户分散,金额小,投入时间成本高,如果再遇上种种乱象造成的不规范操作业务,那就更难简单的做出判断。


一笔业务从立案到受理,到公告,到审理,到再次公告,到宣判,快则三个月,慢则小半年,车辆的残值成本就在无形的时间消耗中慢慢流失了。再说执行,客户的分散和司法资源的不足,以及车联收、评、卖的过程,对案件的结案率也势必会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也就难怪会有很多司法机构并不愿意支持执行的现象存在。这些问题需要的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并不是法院能够独自完成的。但这种现象日益持久,也就必然会阻碍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本篇文章提到的第三个问题—诉讼困境。


04

处置困境


假设我们终于完成了诉讼,那么接下来就是车辆的处置问题。我们面临的困难依然严峻。自己收,大多数的金融机构是秀才遇见兵,完全没有能力。依靠法警执行,天经地义,但您知道目前中国警力的缺口吗?只能依靠收车公司。所以关键就在于收车公司的能力。素质太高了,干不了;素质太低了,委托方整天睡不着觉。关键在于双方谈判的水平,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手段。这个绝对是一户一策,难以规范和程式化。这也恰恰是行业的难点和痛点。                                   

                           

所以说,这里也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相反,恰恰应该鱼龙混杂。不仅要有处理复杂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更要有强有力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者对于法律的充分认知和灵活的运用。如何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的确应该受到我们所有人的重视和思考。这是本篇文章提到的第四个问题—处置困境。


本文所提到的是笔者的感触和思考,当然,行业本身也是鱼龙混杂。不乏高手。但是如果想解决问题,就不是几个人,几家公司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是管理部门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有益的实践。比如专业人才的培养,法律法规的完善,司法、交管部门的改进,专业公司的运作、支持与指导等等。我也希望读者们如果认可我的思路,就能够让它被更多的人看到,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做出更有益的实践。用共同的努力来促进我们热爱行业的发展。


今日到此为止,能力有限,望读者海涵。

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