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金融视角,三三鼎立
新车金融市场市场广阔,潜力无限,但是竞争格局一贯如铜墙铁壁一般。
为啥说是三、三鼎立,不是三足鼎立了?且听一一道来。
首先,新车金融的服务场景分三块:4S店(代表一级代理)、二网综合店(代表二级代理)、互联网平台(代表汽车新零售)。
其次,新车金融的资方格局分三块:AFC(主机厂汽车金融)、商业银行(直客+间客)、第三方平台(融资租赁+助贷)。
最后,新车第三方平台呈现三足鼎立:新车金融第三方平台板块,逐渐涌现为灿谷、易鑫和平安(租赁)三家头部企业。新车金融市场,价格和服务才是硬道理,于是到2020年下半年,不再停留在32*的系数,灿谷再次燃起战火,其他头部平台跟进,直接将36期的系数打到307、308和310,落地方式以直营为主。自此,第三方头部平台三足鼎立之势初显。
图片【图片拼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新车金融的场景竞争:
1、4S店:主机厂(AFC)金融贴息产品和银行直客的地盘,之前银行担保系还能分一杯羹,随着国产品牌遭受市场洗牌,如今担保系也基本放弃了新车金融市场。2020下半年,灿谷新的业务模式下,倒是重回4S店场景,让4S店场景竞争压力陡增。
2、二网综合店:之前是银行担保、融资租赁、助贷以及各类SP主要的新车业务场景,如今这个场景一方面被灿谷、易鑫和平安占据,剩下的不是客户资质太差,就是骗个车就走的风险很高。
3、新零售平台:通常都会引入银行产品,自建风控体系开展以租代购汽车金融业务或银行助贷业务,通常为了提高客户通过率从而促进车辆销售,也会引入第三方平台以上三家头部助贷机构总对总合作,其他金融供应商通常很难进入,即使进入也多作为产品补充。
从2020到2021,新车金融场景已经竞争到了极致,价格除非找主机厂拿到贴息,已不再有下调空间,但头部的第三方平台通过规模效应,逐渐垄断了除4S店场景以外的各类新车交易场景,更多的中小玩家基本已经退出该赛道。
接下来的竞争,可能是平台公司通过产品、流程、风控、贷后管理不断创新,通过助贷模式的灵活、变通的方式,反向侵蚀AFC主导的4S店场景,毕竟4S店在现阶段还是最重要的新车销售流量入口,按照发达国家80%新车渗透率,想象力还是很有空间。
新车金融的三三格局已经逐渐清晰,
让旁观者望尘不及。
图片【图片来自亿欧2020汽车金融报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手车金融视角,热闹非凡
这些年过来,还是这个感觉,二手车金融开发的深入程度不及新车金融,其主要原因二手车交易类的互联网企业生存现状堪忧,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二手车市场主流还是传统的车商、车虫和黄牛,车辆也非标,一车一况,交易属性很强,在这个格局下造成市场分散,业务操作不透明,市场模式很难复制。
伴随着新车金融众多玩家无路可走,于是更多的资方、机构都涌入到二手车金融赛道。早期的主流参与者是融资租赁、银行担保系,一路走来,更多的主流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乃至厂家金融(AFC)也都涌入这个市场。
首先,二手车金融服务场景:传统二手车商、二手车交易市场,以及互联网二手车平台,市场相对比较集中,但是流量非常分散,且受到车商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扩大内涵的存量车金融(车抵),则更多是个人客户的资金需求层面,更多来自于银行信贷部门和同行门店场景。
其次,二手车业务交易属性:交易型的消费贷、交易型融资租赁及助贷,以及存量车金融也就是车抵贷,另外市场需求比较大的是库融,针对2B也就是车商的融资,目前这个部分参与者较少,单纯做库融风险较大,一些早期参与者也已经退出。
最后,二手车金融市场参与方:真正二手车分散的消费场景实施服务的参与方,其实就两大类,一类是资方的自营团队(如:银行直客直营和互联网助贷平台的直营团队)和代理资金提供方的SP(如:银行担保和金租商租的SP)。
与新车场景不同的是,二手车金融由于对金融顾问个人的依赖性过大,所以直营模式成本过高,二手车金融SP代理模式的生存空间会相对大,同时介于二者之间的标服模式,也在2020年不断发展壮大。
关于二手车金融的场景竞争
消费金融场景:二手车金融的场景分散,竞争更多的是二手车金融顾问与二手车车商的粘性,同时伴随着更多的资金方、SP的涌入,车商的选择余地看似更大,其实更多的还是通过二手车金融顾问进行筛选,所以通常一个金融顾问手头上多个产品,操作起来得心应手,验证了那句谚语:东边不亮西边亮。
存量车场景:前不久转发了某银行的车主贷产品,不经意间阅读量都快破20000+,按照以往的公众号属性,一篇文章的阅读周期也就12-24小时,这一篇真正出乎意料,伴随着平安系的崛起,微贷网的没落,市场空间一起一落,被释放出来,原本以为合规上难度大的车抵贷产品会收缩,现阶段来看大有大发展之势头。
库融场景,这里就不赘述了,一方面,个人不够了解,另一方面,似乎参与者除了平安也不都多了。
由于新车金融没有了热闹赶,美*、微*等又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市场,于是在2020年,各类机构都来二手车金融扎堆,二手车金融由于透明度远不及新车,所以不管有钱没钱(资金成本高低)的资方都要顺应市场,车商要求的高返依然大行其道,似乎还是不曾收敛。到了2021年,可能二手车金融现有的价格壁垒即将被打破,因为更多的银行,AFC等持牌机构进入,在新车价格进入冰点的时期,二手车价格战一触即发。
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就寸草不生了。
图片【图片来自:瓜姐讲堂】
商用车金融视角,城里城外
商用车金融板块,正如上图所示涵盖的车型很多很广。
先看一组数据吧,看看2020年到底卖的如何?公安部上牌的数据显示,2020年载货汽车新注册登记416万辆,比2019年增加65万辆,增长18.43%,再创十年来新高,再看看乘联会的数据比较图,标题耐人寻味:卡强乘弱局面在20年强化。
图片【图片来自乘联会报告】
2020年卡车市场累计销售468.51万辆(整车314.05万辆,卡车底盘70.98万辆,牵引车83.49万辆);客车市场累计销售44.82万辆(整车43.01万辆,客车底盘1.8万辆)。其中,2020年轻卡虽然年底受到“大吨小标”的影响,但是全年销量219.89万辆,首次突破200万台站在历史之巅。鹞石周对此不是很在行,但是数据来看,形式向好,确实疫情后的供给侧改革支持,对企业发展、道路运输支持的力度很大,接下来回归到商用车金融话题。
首先,商用车金融品类:可能个人对此比较外行,所以感觉比较复杂。首先应该分为:载人还是载货。通常皮卡、微客、轻客因为载人属性较为类似乘用车,更多的金融机构将这个品类和乘用车品类放在一起,属于一类,较早的就开展了汽车金融业务;而载货的轻卡、微卡上蓝牌营运、非营运皆可,通常属于一类;载重、牵引和自卸车通常需要上黄牌营运资质,通常属于一类;再就是载人的大客车属于一类,多为企业、机构或车队购买,目前似乎市场参与较少;再就是特种车和专用车,又有别于其他,区分、处置难度较大,金融市场参与者也相对较少。
其次,商用车金融竞争:目前商用车新车市场主要也是主机厂授权的一级代理,这里厂家金融盘踞,不少品牌也推出了贴息、低息产品,为了推动品牌销量,部分银行和融资租赁的平台公司也被引入新车金融场景。商用车新车市场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皮卡微面轻客类以及轻卡微卡类,市场进入方较多,价格基本上和乘用车市场价格接轨,竞争异常激烈;黄牌的大中型载货汽车,随着市场热度升温,竞争资方的不断增多,厂家贴息的推进,价格竞争逐渐白热。
再次,商用车金融客群:客群差异较大,小型车通常都是家用、谋生或企业自用为主,所以客群行业经验不及大型车辆,而黄牌类的商用车,车辆单价较高,通常客户的行业从业经验更为丰富,诸如:大型货运平台、中小型货运企业以及夫妻老婆档的挂靠从业人员,所以这个角度来看服务的对象也较为复杂。
从2020年到2021年,更多的资方和SP因为前面两个赛道的拥挤,也开始尝试或深耕商用车市场,但是这个版块其实原本竞争也不容小觑;2021年初可以看到,更多的资方也开始进入二手商用车的市场,从地方商业银行,到头部的融租公司,再到AFC,都纷纷进入;存量商用车市场是不是下一个风口?但是这里对产业链的要求远远高于乘用车;多轮刺激和管控后,商用车交易量会不会触顶下滑?留下很多问号。商用车金融鹞石周很外行,很多内容除了胡思乱想,就是从朋友那里听来的,欢迎各位多留言指导。
前有大吨小标,
后又残值变现,
商用细分市场越来越细化了。
【尾声】这两年来,汽车市场增量的红利一去不复返,房贷收缩的大背景下,汽车成了更多资金的香饽饽,市场的进入者和竞争的段位越来越高,每个赛道都在存量市场中寻找机会,而每个竞争者的KPI和预期目标,都再过去的几年乃至十多年里面,不断的被推高,三个细分市场竞争都越来越激烈,激烈的竞争像一条鲶鱼,时时刻刻提醒着每一个还在行业内的从业人。
来源:鹞石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