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杰,工学学士、管理学和金融学硕士,具有16年大型银行和金融租赁的一线开发、评审合作、风险管理、不良化解、稽核审计前、中、后台实操经验,先后供职于国有大型银行和头部金租。该文发表于《金融汇》(2022第3期)。
截至2021年末,我国租赁公司11917家,其中金融租赁72家、外资租赁11417家、内资租赁428家,融资租赁合同余额6.2万亿元,企业数量和余额与往年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随着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承压和部分行业风险显现,租赁行业近年来已经进入风险暴露和规范发展阶段。
根据党中央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神和银保监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相关要求,本人结合多年来在银行机构和租赁行业从事风险管理和催收化解实战经验,针对租赁公司,尤其是金融租赁公司如何搭建风险防控体系和开展不良化解做了一些思考,考虑不周、不全面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租赁公司,尤其经中国银保监会审批成立的金融租赁是经营风险的机构,风险管控覆盖了公司全部业务品种和业务全流程的关键节点,体现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全面系统、严谨细致工作中。在工作中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五章七百三十五条,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租赁物”、“使用”、“合同”是融资租赁法律关系成立关键词,由此可见,融资租赁天然就具有亲实体经济的特性,“融资+融物”的法律特质也是融资租赁区别于银行信贷、证券投资等其他金融活动的根本所在。要管控好实体业务风险,融资租赁公司开展租赁业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包括金融集团的资金优势、实业集团的行业优势、产业集团的客户优势等,在开展业务、资金投入之前想好发展战略和风控策略,找好自己的行业、区域、资源等的“赛道”,方可行稳致远。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风险管理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根据美国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管控应包括风险的监测、计量、管理、处置、跟踪等具体工作,对金融租赁公司而言,承租人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公司的战略风险、合规风险等是我们日常面临的主要风险。同时还要将风险逐步量化、数据化,直观地呈现给领导决策层,以研判风险和制定发展战略。
相较于零售金融,人是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控和化解中的关键要素。一、二、三线人员都是租赁业务操作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各司其职、各有侧重,相互钳制又相辅相成:一是一线业务部门和人员,要具有专业的开发、评审和沟通协作能力,与承租人、担保人维持顺畅、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二线部门人员应履职尽责,严谨细致,在审查审议中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三是三线人员应勤勉尽责,能从公司战略要求和部门定位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主动提供发展支持。
相比开发、评审和放款等工作,租后管理的周期长、内容格式化,看似平淡,难以及时体现管理者的创造性和价值,在现有考核体系下获得激励机会相对较小。但在看似平淡的工作背后,真正的风险却蕴含于此,绝大多数风险信号都是在租后阶段出现的。所以能否准确监测风险、正确汇报风险、主动处置风险是成为一名优秀客户经理的重要标志和必备条件。
记得2016年,曾有一家大型石油钢管企业在租金到期前来电,来电商议能否因暂时周转困难宽限几天?虽然对方最终搁置此议、按期偿还了租金,但为稳妥起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立即安排多方收集其经营数据和资料;二是联系与之合作密切的香港分行,了解经营情况;三是安排近期做一次现场检查。最终确实发现了该客户已经因连云港新建项目占用资金过多,出现了流动性困难。根据以上情况,一方面立即将该客户纳入了风险监控名单,进行重点监测、汇报和风险管控;另一方面加大现场催收和沟通力度,补充担保措施。果不其然,半年后企业流动性风险显现,但由于提前制定预案和采取措施,最终经过重点化解后实现彻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