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跨境融资租赁模式的风险与对策,以期在中国经济下行境况下,运用国际融资租赁独特的跨境业务模式为当前经济结构转型服务。通过跨境融资,获取境外低成本资金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和转型压力;通过跨境租赁,转移我国过剩产业及相关产业设备;通过推进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融资租赁合作,带动双方经济发展,加强区域合作。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设备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属于不同的主体,租赁期间设备所有权归出租人,使用权归承租人,合约期满后,承租人可享有留购、续租、退租或另订租约等多种选择。通过融资租赁,企业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就能获得设备使用权,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拉动企业设备投资,带动产业升级。
我国从1981年成立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至今,经过30多年的起伏发展,已形成了一股重要的产业力量。随着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后挂牌成立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构建,融资租赁的跨境活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引进来”和“走出去”成为了融资租赁公司利用自贸区和国家战略支撑的独特优势加速发展的重点目标。
一、跨境融资租赁模式解析
本文研究的跨境融资模式,主要对象是那些规模较小、实力不足以直接进行海外融资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我国企业跨境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等。跨境租赁分为出口租赁和进口租赁,出口租赁是出租人在境内,承租人在境外;进口租赁则指出租人在境外,承租人在境内。
跨境融资租赁的基本模式是以企业固定资产租赁的形式通过融资租赁公司融入境外金融机构的低成本资金,然后定期返还租金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内保外贷+售后回租”或“内保外贷+直接租赁”。在售后回租模式下,境内承租人可以先将设备卖给融资租赁公司,以获取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然后再向融资租赁公司申请租赁设备,每月付一定租金即可;直接租赁通常涉及境内承租人、境内担保人、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境外金融机构等四方,承租人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设备,并以担保人及融资租赁标的物向外资融资租赁公司提供担保,境外金融机构再根据审核情况决定是否向融资租赁公司提供信贷。
二、跨境融资租赁的独特优势
(一)吸引成本相对低的境外资金。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转向下降,经济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准备金率、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多次下调,但在融资成本方面,距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境外资金相对于人民币融资成本要便宜得多,我国企业面临的压力比发达国家企业要大得多。2014年,李克强在考察上海自贸区时强调,吸收跨境资金是降低国内企业资金成本的最好办法。政府可以根据境内外资金借贷利差,通过融资租赁模式引导境外低成本资金进入国内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以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资金流动性紧张的困境,同时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干扰波动。
(二)促进国内过剩设备“流出去”,进而带动过剩产业转移出去。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结构中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并开始制约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钢铁、水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20多个行业均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国际产业转移是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正好给我国过剩产能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国内企业可以和那些急需发展建筑业和制造业,实现经济“造血功能”的沿线国家合作,通过跨境融资租赁模式将我国过剩设备“流出去”,还可以通过对外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将钢铁、水泥等过剩产业转移至中亚、非洲等地区,不仅可以促进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也为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和支持。
(三)优化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扩宽企业融资渠道。
在生产发展需要时,传统的企业融资模式是筹集资金直接购买所需设备,对于价格高昂或非基础生产设备,直接购买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或债务融资压力。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企业作为承租人只需每月向融资租赁公司或担保公司交纳一定租金即可,而且融资租赁能使设备折旧加快,合法降低企业的所得税支出,又可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调节其财务指标,优化财务结构,使企业健康运转。此外,企业融资资金一般来源于银行信贷,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融资需求总是远远超出银行信贷规模,企业全额借贷会让银行资金入不敷出,当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此项贷款很容易变成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呆账坏账。通过融资租赁,银行可以只承接一部分贷款,把剩下的部分转移给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分散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优化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降低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也扩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