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厂商为何要与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合作

一、中国的制造业与融资租赁现状


根据怀特克拉克集团 (White Clarke Group) 发布的《2021世界租赁年报》 (2021 Global Leasing Report》),2019年,中国租赁新增业务额25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76万亿元。在排名前10的国家中,市场渗透率(7.8%)远低于另外8个发达国家。


来源:中国外资租赁委员会

在成熟市场上,作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间接融资方式,融资租赁约占银行贷款体量的60%。然而对比中国2020年末的银行总资产余额353万亿,融资租赁同期的合同余额不但总量非常有限,而且连续两年(2018-2020)呈现下降的趋势。


了解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的人,很容易明白上图背后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1、中央和地方政府收紧地方平台借款,导致以类信贷模式发展的租赁公司投放无门;
2、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承租人大量逾期违约乃至破产,导致租赁公司选择项目时投鼠忌器;

3、银保监会和地方银保监局、金融局和有关部门对融资租赁行业持续的强监管态势,合规门槛提高。



2020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按照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0%计算,融资租赁理应有不菲的市场空间。

然而,根据外经济贸易大学租赁研究中心主任史燕平教授在2018年5月30日于北京召开的《租赁发展在中国:成功之道-向成熟市场学习》论坛上的数据显示,新设备的租赁渗透率只有1.5%左右。


即便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统计,把厂商回购担保模式的融资租赁投放(本质上是银行零售贷款业务)计算在内,每年投放在设备类租赁物的规模,据行业内测算,预计也不过3000亿左右(有回购担保的类贷款业务占比逾90%),仅占中国30万亿的制造业增加值的1%。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制造业是一切的基础,其他的都是附之于其上的衍生形态。我们经常说,融资租赁是唯一一种能够有效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形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融资租赁对制造业的支持,就是对这个国家的支持,是为这个社会贡献福祉。


二、设备厂商为何要与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合作

我们从商业模式、风险与能力圈,以及经济考量这三个角度讨论设备厂商为什么需要融资租赁公司的支持。

1、商业模式

简单来说,制造类企业的商业模式无非是从购入原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的三个主要环节。贯穿于其中的各个部门和各种支出,都是服务于存货、生产和销售的三个环节。生产制造类企业只有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实现回款,才算是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然后用回款再购买原材料,进行下一轮的生产与销售,实现生意的循环往复。

鉴于生产制造业是典型的资产和劳动力双密集型产业,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是,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资金的需求。用一个最简单的情形举例,如果一家工厂一年只能完成一批设备从生产到销售的周期,期限是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那么,该工厂的日常支出,包括房租、原物料、物流运输、人员工资等各种费用,是每月,乃至每天都在发生的。这一切都严重依赖外部的资金。这一年的资金需求总量是多少?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如果把企业的财务报表比作人体的话,资产负债表是骨骼,损益表是肌肉,现金流量表是血液。骨骼偶有缺损,肌肉是否结实很重要,但不是致命的。然而血液是一个人须臾不可或缺的,性命攸关的因素。

我们单纯以人工这一项为例,三一重工的员工人数约2万名,如果按照每人每月的薪酬(含工资、社保、福利)1万元计算,公司每月的薪酬支出就是2亿元。薪酬的成本是刚性的,最终都需要通过销售回款来支付员工工资。

来源:高端制造吕娟团队

因此,从商业模式角度来说,生产制造类企业需要尽可能地缩短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回款的周期,才能够更多地储备现金,实现自我造血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


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