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论坛四:租赁助力中国制造业出海

原创: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

2019年11月6日至8日,以“把握长期大势,破解租赁变局”为主题的2019(第六届)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峰会在天津圆满落幕。本届峰会由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主办,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支持单位。

本届论坛设置了七个平行论坛,在平行论坛四上,嘉宾以“租赁助力中国制造出海”为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参与讨论的嘉宾有中国外商投资协会租赁专业委员会会长杨钢,中铁金控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睿,中车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永建,华润租赁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兼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张建华。

讨论嘉宾认为,租赁如果能够助力的话,关键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包括在资金端如何获得低成本的资金,资产端如何判断、把控风险,提升资产运营能力和出口管理的能力。最终归结于租赁企业有没有这样国际化的人才,以及综合的政策和风险的把控能力。

租赁助力中国制造出海的立身之本,就是我们的制造业要足够强大,要足够具备“走出去”的条件。这样我们的金融、租赁才能借这个力去创新产品。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杨钢(主持人):先张总这边先介绍一下。

张建华:大家好,非常感谢给我这个机会。刚才蒋总和韩总对租赁业如何助力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做了很多讲解。我先介绍一下华润租赁。华润集团是1938年在香港成立,到现在已有81的历史,目前已有14,000亿的资产,截止到9月份,净利润370多亿,全年可能有500多亿,在14,000亿的资产里90%多都是境内的。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华润一直是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在境外有很多企业,亚洲金融危机来之前就把这些企业都撤回来转向国内。在2002年时,我们华润集团的资产规模是600多亿,目前已达14,000亿资产,这些都是得益于内地的发展。华润目前有几大板块,一个是大消费,大家都知道华润超市、华润啤酒、太平洋咖啡,这些都是大消费板块;还有大健康板块,包括医药制造、分销、医疗,目前我们的医院有12500多张床位,我们的三九、双鹤、江中制药、东阿都是境内的上市公司;还有城市建设与运营板块,华润置地、华润水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万象城、万象汇等这些品牌;还有能源板块,有华润电力等这些光伏、风电、新能源方面的业务;还有一个板块是金融与科技,我们的微电子和化工,新材料,以及金融板块。华润租赁就是在华润金融板块下的,我们的金融板块也已经有很多拍照,包括银行、信托、基金,租赁也是其中的一个子企业。

按照国资委要求,华润租赁的业务围绕着服务集团产业主业务为主,我们的板块是根据华润整个的业务领域,主要是能源、医疗、公共事业,以及华润集团要配合整个国家大湾区的战略,在湾区内有一些高端制造的企业,这个是我们扩展的一些方向。随着国家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政策,我们集团从“十三五”计划里面,从2016年开始转向境外,积极参与走出去的战略。三年多又开始往外走,加大了投入,包括海上风电等,走出去也是围绕现有的行业领域走。我们制造业方面除了微电子,属于医药制造类的这些,剩下更多的都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上游对接资源端,下游对接零售端,中间靠金融板块搭建起来,跟中铁、中车这种有明确“走出去”的产品的企业还是有一些差异。虽然我们华润租赁目前服务于集团内部,都是在境内,还没有参与“走出去”的租赁业务,但不代表未来没有,“走出去”也是我们的方向。刚才几位领导介绍了很多,我也做了一些思考。

我认为境内租赁和跨境租赁的逻辑是一致的,都有资金端、资产端,交易结构也相同,只不过有一方在境外。境外和境内就产生了有不同,包括政府、文化、经济、语言、思维不同,整个这些不同就是信息不对称,那就带来了风险。整个“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如果要“走出去”到那么多国家,我们的租赁能不能适应那么多国家的政策、文化,我们的能力能不能达到。

所以,归根结底我认为,租赁如果能够助力的话,关键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包括资金端如何获得低成本的资金,资产端如何把控风险,如何判断,还有资产运营能力和出口管理的能力,最终归结于中国的租赁企业有没有这样国际化的人才,以及综合的政策和风险的把控能力。

如果随着国家的政策不断发展,我们自身的能力有提高的话,随着制造业出海,它们先“走出去”,最好的步骤还是跟着产能走,跟着自己熟悉的板块,比如我们中铁的建设、中车的输出,这样逐步培养,再扩展到其他行业。这是未来畅想的一个方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我们还是要培养、提升自己,为我国“走出去”贡献我们租赁业的能力。谢谢!

杨钢(主持人):下面请韩总讲一下。

韩睿:租赁助力制造业出海的话题,刚才演讲我也说了很多,圆桌会议就更加强一点。

第一,制造业能不能走出去,租赁这个板块只能是助力,绝对不是主导,有些事不是我们能够做的。我们本身制造业的设备、装备能不能走出去,有没有走出去的能力,这个是最大的、最核心的一点。比如说我们的船舶能“走出去”,为什么?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制造国,手持订单量最大,还有更大的产能,别的国家像欧美国家基本上不造船舶,那船舶必然就是出口的形式。像飞机,你想让它走出去它也走不出去。我们的工程机械就能“走出去”,因为我们每年的产能也是全球非常大的。我们的动车能“走出去”。所以国家最关注的就是提高技术装备能力。

我原来是在船舶公司,我们的船是能够“走出去”,但是船的核心设备都是引进来的,基本上所有的船用的主机都是国外的,那你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设备是什么。这次中美贸易战,我们有很多企业它看起来很大,但是不强,是因为它的核心技术很多还是被国外的技术垄断。华为能够屹立不倒,为什么,因为它有最核心的技术。

所以我认为,讨论这个话题最主要的一点,这个话题的立身之本,就是我们的制造业要足够强大,要足够具备走出去的条件。这样的话我们的金融、租赁才能借这个力,去创新产品。到那个时候才去权衡国别的问题,对于细分领域境外风险的问题等等,分析完风险才能制定一些个性化方案,继续推广。

第二,“走出去”的方式。像船舶、飞机,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二手市场也是充分交易的市场,价格也是充分透明,所有的产品都非常标准化,整个市场完全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像这种充分交易的市场,我认为我们就不用过多的去说。但是有一些专业化的领域,像在“一带一路”国家做的专业化设备,像盾构机等,这些设备光靠金融或者类金融机构“走出去”是不行的,必须要依靠产融的深度结合。今天早上我们在探讨,产业和金融是一个并行的方式,产融结合,以融促产,以产业来带动融资,以产业来协助规避风险。

蒋永建:因为我刚才讲的比较多,所以大家有没有提问的,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

杨钢(主持人):我也是长期从事跨境交易,也从事租赁。听了三位的描述,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租赁长短期发展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刚才我也提到了我们租赁“走出去”的三个阶段,如果我们可以在境外独立的运营一家好的租赁公司,一定会给我们的制造业带来一个桥头堡。如果我们有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其实是制造业非常大的一个销售渠道。中铁和中车都有大型的设备在“走出去”,我们华润有一万多张床位,医疗设备也是融资租赁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不仅要满足国内的市场,其实也要“走出去”。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海外医院的收购、并购、运营等等方面的经验,那这些终端设备走出去也是有很多机会,也需要我们做投资、融资的人引领着去往前走。最终我们希望双轨,但其实双轨也好,单轨也好,我们要超前一点才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否则我们的设备出去了,但是金融跟不上。

有几个问题问一下,先问中车的蒋总。车辆是非常综合的,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整体制造业的水平。我们出去的是一台车,那“走出去”的时候对整体的制造业也有一些帮助,我们也去适应国外的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哪些作用?

蒋永建:中车要求车要走出去,中车到欧洲、到美国去投标做项目,对方一般有个附加条件,原来是把国外的先进技术拿回来,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升级。现在我们的技术已经超越他们了,所以他们说你现在来我这个市场,一定要对我有投入,所以我们建厂是必须的,不是说我们想不想,是必须建。包括我们这次去欧洲调研也是,所有客户都问你们在欧洲有没有建厂,出了问题我们找谁。制造业“走出去”特别是中车这块是没问题的,而且很必要。我们现在最新的车型是全部国产化的,所有的硬件百分之百国产化,如果我们“走出去”应该也能带动其他国家的制造业水平的发展,也建立起中国高端制造的形象,对双方都有好处。

杨钢(主持):发达国家有一些高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对我们是一个反作用,那倒逼国内的制造商提高上去。从租赁的角度讲,未来有在境外设立公司的计划吗?

蒋永建:虽然我们租赁公司成立的比较晚,但是集团一直希望我们帮集团“走出去”,中车到欧洲卖车发现,到欧洲货车一半在租赁公司手里,有一系列的顾虑导致我们很难销售。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搞一个租赁公司,自己销售自己租。但租赁是一个工具,我买了之后还是要租出去,如果现在的资源不支持我做到这一步,那我买了,租不出去,最后利润还是回不来。所以我们考虑收购或参股。其实我们最终的建议是参股,这也是目前我们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在波兰与一家公司已经在洽谈,希望以入股和并购的方式开展。

杨钢(主持人):韩总刚才提到我们的一些高端设备,像工程机械等设备“走出去”,那我们中铁金控会一起跟着“走出去”吗?

韩睿: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现在跟进的业务都是营销的最前端,马上我们要去马来西亚,跟工程局一起考察,去洽谈项目,也是今年比较轰动的项目,是习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约的。这个项目也是备受国内、国际瞩目的一个项目,投资也很大,里面蕴藏的金融服务、租赁服务的商机也是非常大的。这次我们也会跟我们中铁的施工局,中铁的国际公司,因为我们在当地的分公司已经成立了,所以我们跟工程局过去以后会对项目进行前期的考察,包括工程局对项目施工、技术方面、商务方面的一些谈判,我们也看在未来他们的建设中,有哪些是租赁能够介入的。然后回来在国内组织资源,比如说金融同业资源、租赁同业资源,如何携手一块出海。另外,所涉及到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在国内市场也要进行寻找和筹划。这也是未来我们的一个核心,就是跟着我们的主业在第一时间营销到最前端。

杨钢(主持人):像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租赁对于帮助制造商获得订单的贡献上,你觉得是大还是小?

韩睿:如果我现在不在中铁,我觉得可能设备商的渠道引导我们去做资金配套,那它的贡献会更大一些。那现在我们在中铁的体系内,我认为我们贡献没那么大。因为项目都是有一个甲方、乙方,业主对于中铁项目总承包方,他是甲方,但对于中铁下游配套的设备供应商、提供方,他又是甲方。我是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甲方和乙方之间的勾稽关系。或者说甲乙丙三方,设备供应商作为丙方,那我们融资可以进入丙和乙之间的一个交易关系,我们也可以直接拉近丙和甲之间的联系。因为我在去给业主做融资的时候,我的议价能力、话语权更强。所以在中铁的这种交易模式下,我们的贡献程度相对还是比较小。

蒋永建:从中车金租来讲,我们做跨境交易还是有很多困难,很多风险,回报也很低,我们的生产企业、主机厂在“走出去”的时候,国外的一般要求要有一个融资方,所以我们集团的主机厂找我们,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

杨钢(主持人):所以这是我们租赁进入主业、制造业最主要的一个附加值。现在看来,融资租赁做的事情是帮助我们的制造方提高付款条件,作为在贸易销售合同中的付款条件,要满足制造商、销售商,确认销售收入、风险共担等等的要求。我们经常讲到底是谁求谁,实际上我们跟制造业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制造业,租赁公司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有需要满足需求,满足不了也没办法。

不管租赁怎么做终究体现在标的物上面。张总,你做医疗行业里面,包括高端机械,但有一些小单的业务。华润的一个特点,你们在海外做业务,都很熟悉了,那边有一些中小企业,服务类的企业。华润租赁会不会进到一些国家发展先进服务业。

张建华:租赁是融资融物的,融资这个概念上,租赁其实都是干银行不愿意干的事。华润这么多年那么快速的发展,其实是借助了境内的产业和香港的资本市场。在香港五家上市公司都是在香港搭建的港股,在香港融资非常便宜。通过跨境的资金进来,或者境内的企业外债进来,把内地的项目先在集团的层面做,集团相当于是大的产业基金,孵化成功以后再注入到上市公司,股价不断的增高,再分拆上市。所以并购资金,大的方面是集团有这一块资金,包括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包括香港银行端的资金都是非常便宜的。所以华润相比其他央企,在资金端是有天然优势的。所以,租赁是大产业小金融,整个我们的租赁、银行、信托服务产业是有一点不配对的。租赁资金来源又是来自银行或者是股东投入,股东投入的ROE要求很高,那资金跟银行比不了。

租赁还有一个属性使融物,我们的差异化就在于融物,对于物的管理、理解以及合规性,首先要看有没有这个物,有物我们如何去经营,如何进行租后的管理。这是未来租赁人员的能力体现,而不要去碰资金端能力的体现。融物更倾向于我们的经营性租赁,对于小单业务,我在公司负责医疗业务,医疗业务确实非常小,大的像一台进口的X光放射性治疗的机械,可能就两三千万,在医疗设备里面算贵的了,剩下还有一些小的像智能药柜,可能就一百万,单子非常小,加上国内医疗市场还有一个做医政,很多公司做医政,单子多一些。这种小单子我们也在做,但仅限于目前医疗这一块。

配合华润集团的大消费领域,我们有太平洋咖啡,太平洋咖啡也在做自动的售卖机,放在机场、医院、写字楼,这一台设备是4万块钱,测算过一天一杯咖啡如果卖13块钱,只要一天卖够十几杯以上,就可以保本,剩下的都是我的利润。但是这一台咖啡机4万块钱,你得去定期清洗,投放咖啡豆,还要定期维护,仪器坏了要维修,运营成本非常高。当然我们也是沿着几大消费领域来配合它做,那如果我投放很多,华润租赁没有能力做这么细的经营。但这种小单子利润是非常高的。之前一个同事到拉卡拉,他现在做充电宝的租赁,那个成本几天就能收回来。还有抓娃娃机,几百块钱就能回本,剩下的都是利润,利润率特别高。但央企的租赁公司可能没有那么多人去投入,而且这个是基于系统,你要有一个非常好的系统,比如说抓娃娃机投币的钱,二维码的钱,直接在线上就能结算,就拿到钱了。这就回到我们自身是不是有这个能力,但市场是很广的。在境内是这样的,可是如果境内还没有培养起这个能力,就畅想到境外投放咖啡机也好,其他的也好,那可能就是更理想、更远端的事情了。但是我认为只要是有生意在,有赚钱的机会在,只要有能力,市场达到那个阶段的需求,就一定有这个可能性和能力。

杨钢(主持人):看得出来大家都是需要跟实体,或者当地的建设有关的,制造业出海也好,国内也好,融资租赁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工具,跟制造业联系是很紧密的。我们到底是做融资还是做融物,其实我们是通过融物来融资的,这都离不开制造业。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融资租赁公司都应该有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实体上,这样才会真正的发挥我们的作用。时间关系,最后请三位一句话讲一个建议。

蒋永建:道路很曲折,很艰辛,但是做好之后应该果实非常好,非常甜。

韩睿:希望我们携起手来,抱团一起出海,融资、融物。

张建华: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希望我们租赁业能够为中国制造业出海做出应有的贡献和成绩。

杨钢(主持人):无论行业怎么发展,融资租赁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工具,我们做融资租赁行业的同事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我们的生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做的很好。那今天的论坛就结束了,祝大家生活愉快,谢谢!

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