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家,电力央企租赁规模破千亿

来源:竞争力论坛
作者:秦茹静 研究员

昨日,融和租赁发布2023年年报。


年报显示,2023年末,融和租赁资产规模突破千亿,达1001亿元,同比增长20%。全年实现营收49亿元,净利17亿元,增速达14%。


9年:累计向实体经济投融资超2000亿


融和租赁成立于2014年3月,由国家电投资本控股和上海电力香港共同出资设立。经过股东多次增资及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目前融和租赁注册资本15.07亿美元,控股股东为电投融和新能源,持股比例65%。


从0到千亿,融和租赁用了9年。在融和租赁的业务版图中,两大关键词凸显:“源”——服务集团发电等主营业务;“荷”——主动开拓用电消费市场。


图:融和租赁2014-2023年规模、利润情况


立足集团身处电源侧的实际,为集团成员单位开发、投资、收购新能源项目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聚焦电能负荷侧,向外开拓用电市场,布局光伏、核能、氢能、新兴能源、智慧能源等产业。融和租赁业务领域涵盖能源电力、节能环保、信息通讯、高端制造、储能配网和其他业务等6大板块,并通过客户转介、论坛、会议宣传、微信群营销等方式,积累了一批重点战略客户。


“向实、向绿、向新”,融和租赁三个成长关键词。总经理蔡宁表示,成立以来,融和租赁的每一笔业务都与实体经济有关,积极主动融入国家能源战略和绿色租赁产业。


组建至今,融和租赁已累计向实体经济投融资超过2000亿元,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超过75%。截至2023年末,融和租赁累计服务风电光伏装机规模73GW,约占全国风电光伏装机总容量的8%。2023年,融和租赁服务绿色实体经济,新增投放规模超400亿元。


投放策略上,风电投放主要集中在风力资源较好的区域,如新疆、山东、贵州、黑龙江等省份;光伏项目投放主要集中在山东、湖北、江苏等光照资源较好且电力消纳能力较强的省份;火力发电的投放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吉林、宁夏、贵州等省份;水电主要集中在云南、重庆等水力资源丰富的省份。


值得一提的是,在光伏制造产业链、锂电产业链中,融和租赁已经为新技术TOPCON、异质结、钙钛矿和长寿命车储共用锂电、钠离子电池提供相应产业化发展的租赁支持。


另外,在融资端,融和租赁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规模突破500亿元。2023年发行直融产品309亿元,其中绿色债券243亿元,居融资租赁行业首位。


融和系:从金融走向产业


融和租赁是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更是一个科技产融服务平台。


从内固收、到产业PE、再以自我孵化为主,目前融和租赁已形成了新能源项目自主开发、建设、运营的一体化产业集成能力。


股权、债权方面有融和科技、融和租赁,新能源交通领域有融和电科,融和元储专注于储能,启源芯动力专注于充换电重卡,融和系聚焦新能源赛道,既有联动又市场化运作。


从新能源汽车事业部独立出来的融和电科,业务领域已逐渐向电动船舶领域拓展。目前融和电科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0万台,先后落地电动集装箱船“港航船途01”、纯电动内河集装箱换电船“江远百合”。


聚焦绿电交通新业态的启源芯动力,于今年1月,完成15亿元B轮股权融资,迈入独角兽企业行列。


从荷储联合,到新能源配储,再到独立储能、用户侧储能,号称中国版Fluence的融和元储,2023年,国内储能系统出货量居行业第七位。先后助力南通中天25MW/100MWh储能、三峡能源庆云储能电站二期(201MW/402MWh)等项目。


去年年底,融和租赁设立新能源资产开发平台上海电投融和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开发和锁定新能源项目,进一步做实做大资产规模。


至此,融和租赁实现公路、铁路、水运三大领域全面低碳覆盖。


事实上,依托股东国家电投,融和租赁继续卷融资租赁业务也未尝不可。但长远来看,转型势在必行,主动选择比被动应对更加从容。


对于未来市场,融和租赁做了这么一个判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在此基础上,开始推动“产业+金融+科技”战略转型,聚焦能源生态系统集成商,不断探索新能源的边界。

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