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海公司首单出口租赁业务落地东疆

来源:《租赁观察》

2019年12月11日,北京国海海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海公司”)与东疆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落实创新政策和未来合作方向。


同时,国海公司与中远海运重工签署国内首单海工资产无偿划转协议,涉及首批3个海工装备资产价值43亿元。该单业务是全国首单海工装备保税入区异地监管项目,通过政策创新,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将如期获得出口退税,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千亿海工资产整合处置平台落子东疆


数据统计显示,经历了金融危机等多重经济因素冲击后,2018年国内尚未消化掉的海工装备“存货”,达到了两千多亿元。


2019年年初,由中国诚通、中国海油作为牵头单位,携手中船重工、中船工业、中远海运、招商局、中交集团五家海工装备制造中央企业共同组建国海公司,国海公司的成立对消化处置国内海工装备“存货”是一大利好消息。消息人士称,国海公司将接管2,000亿“存货”中一些闲置钻井平台的所有权,主要是自升式钻井平台,以避免因债务、维护成本和银行贷款而产生的财务问题。


2019年6月,国海公司唯一的全资子公司——天津国海海工投资有限公司在天津东疆注册成立,定位为全国央企海工装备处置的综合业务平台,未来将对全国央企千亿海工装备进行整合、租赁、处置。


东疆一直以来是全国海工平台租赁业务的政策创新高地,子公司落地后,国海公司将利用东疆在海工装备领域的政策功能优势,推动海工平台政策创新,落地海工平台资产划转、出口退税、保税租赁等创新业态。


破解政策难关,首单租赁业务东疆落地


成立不到一年,国海公司在海工平台租赁业务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9年8月,在东疆海关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解决了海工平台入区退税、异地监管、跨关区合作、资产划转等政策难题,国海公司首单中央海工装备资产业务顺利落地。由国海公司运营的CJ46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项目在东疆顺利完成出口租赁业务,将拖航至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海工平台跨境租赁业务提供了全新范例。


作为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东疆在船舶海工租赁领域一直具有先发优势,创造多个首单和第一,几乎包揽全国所有的海工平台租赁业务。


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提出要以东疆保税港区为核心载体,推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创新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开展航运金融业务和租赁业务试点;2012年8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试行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的通知》,决定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试行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2013年5月,《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试点方案》获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这标志着天津在全国率先开始实施国际船舶登记制度。


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使得东疆拥有了在船舶海工租赁领域创新突破、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出口退税、船舶登记制度等为租赁公司通过东疆完成船舶海工租赁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构创新助力“出海远航”


2012年10月,民生租赁通过在东疆注册的项目公司完成国内首笔海洋工程结构物租赁业务,突破了国内海工平台采购大多通过境外租赁公司完成的局面,开启了行业新篇章。此后,工银租赁、中海油、招商租赁、中远海重工、中船集团、中集来福士、中合海洋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落子东疆,开展海工平台租赁创新业务。


船舶海工装备租赁业务的兴起,也是继飞机租赁进入全球领先行列后,东疆融资租赁业崛起的又一个新的业务领域。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18日,东疆累计完成164艘国际航运船舶、19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租赁业务,船舶、海工平台业务规模均占全国的80%以上。


作为航运租赁业务模式创新的策源地,几乎所有的跨境租赁结构均在东疆率先落地。2019年年初,招商租赁利用东疆政策功能平台,完成了“海龙二号”海工平台保税经营性租赁业务,投放金额8,300万美元。该项目解决了合理利用外债、消除汇兑损益、悬挂国旗等多项难点问题。


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