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起的这一轮经济下行,各行各业都体会很深,生意难做,口袋里缺钱,都盼望着早点找到灵丹妙药,尽快扭转下行趋势,恢复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气象。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经济学家、各路大咖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长篇论述,给出了不同的解决之路。本人从事金融基层工作三十载,从青萍之末谈一下浅薄看法。特别是中央经济会议已经胜利召开,吃透宏观经济政策,深刻认识微观市场,对于走稳走好明年的发展之路,大有裨益。
一、当前经济下行的根源在于大经济周期叠加新旧动能转换
宏观经济运行是有内在规律的,无论是3-4年短周期的基钦周期,还是50-60年长周期的康波周期,其发展历程均可以概括为:生产–消费–扩大再生产–消费高涨–生产过剩–消费疲软–经济萧条–慢慢复苏。当生产端增长过快过多、消费端不足以支撑良性闭环循环时,经济梗阻就会慢慢积累,逐渐形成共振下行。
1.经济大周期处于萧条期。经济周期理论大致有四种划分:3-4年的基钦周期、9-10年的朱格拉周期、20年左右的库兹涅茨周期、50-60年的康波周期。观察和分析宏观经济还是看大周期更清晰更准确一些。本轮康波周期,1991-2004年是繁荣期,2004-2015年是衰退期,2015年至今是康波周期的萧条期。因此,2015年开始,经济逐级下行就不难理解了,这是大的经济周期规律使然。引爆点在房地产硬着陆。房地产作为中美金融战的重要领域,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做空我国房地产达到搞垮中国经济的目的。而我国应对措施是主动防御,防止房地产泡沫不断吹大,尽量减少对经济的伤害。实践中,近几年密集出台了控制房地产盲目发展的政策,主动减温。政策效应在不断积累,至2021年1月1日推行的“三道红线”成为压垮房地产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始料未及的全行业崩塌式的连锁暴雷,软着陆变成了硬着陆。由于我国居民资产和负债大部分都在住房,房地产行业在GDP占比高达6%,并且与房地产密切关联的建筑、建材、装修、家居、家电等数十个细分行业在GDP 占比合计超过20%,房地产的硬着陆对经济冲击巨大,再叠加三年疫情影响,经济增速回落明显。不过,按照康波周期的时间跨度,未来1-3年,最长不超过5年,一定会步入康波周期的回升期。当然,回升期的初期阶段有可能增长缓慢,但复苏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因此,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能过于悲观,提前谋划,做好准备。同时,黎明前的黑暗杀伤力最强,也要妥善应对,千万不能盲目乐观,倒在天亮前。
2.新旧动能转换导致市场出清。每轮大的经济周期的冷热转换,都意味着一次巨大的市场出清。经济高涨使得社会资本更愿意投资,会带来越来越高的全社会杠杆率。在新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完全建立,新旧动能处于转换期,经济增长率一般是很难跟上高昂的杠杆率,一旦经济增速下降,全社会的现金流就会出现危机,部分企业和个人的现金流将会枯竭,暴雷将成为连锁反应,市场就会逐步进入惨烈的降杠杆出清阶段。等到全社会杠杆率逐渐降到合适水平,新支柱产业越来越强,可以完全替代旧支柱产业时,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回升期将如约到来。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先立后破”就是应对新旧动能转换导致市场出清的良好对策。
二、当前经济提振不理想的根源在于多角债叠加弱信心
1.经济要素的流动性严重削弱。经济最活跃三要素:人、财、物。我们看一下运行数字:第一,人才流。2023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5.3%;截至2023年6月份,青年失业率高达20.4%,失业率创历史新高,共600多万青年失业,整个就业市场青年人就业压力很大,高技能人才短缺。第二,资金流。截至2023年11月,M2为291.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6.5万亿;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76.79万亿,增长9.4%。仅从数字看,我国货币政策实际上很积极,纸面上的资金流十分充沛。第三,物流。截至2023年9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3.5%,全年一直在中低位扩张范围内。
从人、财、物的运行数字看,资金流表现出色,物流中规中矩,人才流较弱,三者表现并不一致。从企业和居民的体会看,宏观经济运行数字与微观感受也不一致,宏观强微观弱,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一是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在拉大,不同行业的从业者体会差别很大。二是货币流通速度明显减弱,导致巨额货币供应增量的效果大打折扣,实体经济的实际资金需求总体依旧紧张,社会投资扩产意愿不强,吸纳新就业人员能力无法同步提升。货币流通速度明显减弱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和表现就是多角债:地方政府财政欠企业的钱、平台公司欠企业的钱、央企国企欠民企的钱、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欠债、企业欠员工的薪水等,这种多角债的蔓延,造成资金资产周转率都在螺旋下降,企业现金流枯竭断裂,金融机构不良上升,对经济有着巨大的伤害,个别区域开始出现债务危机的苗头。
2.扩大生产和增加消费两端均信心不足。经济增长一定要形成“生产–消费–扩大再生产–再消费”的闭环循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总体产能过剩,消费能力相对不足,不能形成良性闭环循环。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联手封锁打压。使得出口贸易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疫情结束后出口贸易愈发艰难,高增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受到严重制约。二是受预期收入下降的影响,以及医疗、教育、养老等预防性储蓄一直保持在刚性高位水平,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明显减弱,造成产能远远大于需求,对国内国外双循环形成巨大冲击。看一下投资数据,2023年前11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60814亿元,同比增长2.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35267亿元,同比下降0.5%。很明显,社会投资意愿不强,扩大再生产动能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相互吻合度和一致性越来越弱,“生产–销售”闭环出现了漏损。
三、突出重围的根本出路在于做大蛋糕叠加打通梗阻
1.新技术革命需要尽快形成突破。整体看,目前全球经济大盘处于存量状态,蛋糕增量严重不足。在存量市场寻找大的、系统性的发展机会困难很大,原因很简单,你多吃一口,别人就会少一口,必然会引发很多冲突和抵制。而把主要发展方向放在增量市场上,通过做大蛋糕来给经济助力,国内国际关系就会相对容易处理,特别是国际关系。但是增量市场要想有较快增长,必须形成重大的技术突破。回顾之前的四轮康波周期,每一轮回升都伴随着突破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对经济形成强大的拉动力。如第一轮的蒸汽机、第二轮的钢铁和铁路、第三轮的电气和重化工业、第四轮的汽车与计算机,本轮很大可能在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通过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推动经济结束萧条期、进入回升期。
具体到企业个体,一定要密切关注技术革命的发展情况,尽快应用于生产、销售、管理、风控等方面,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成本收入比,乘新技术东风,打开新发展之路。
2.打通梗阻。一是优化资金供应。目前,我国资金最大的供给方是金融机构。最需要资金也是拉动经济力量最强的领域有两个:小微企业和三农。小微企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一类企业主体,也是活力最大的一类群体;而三农经济则是增长潜力最大的板块。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成立,对于支持我国进出口贸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粮棉油收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现在,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有必要借鉴历史成功经验,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设立专门支持三农的政策性银行和专门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银行。支持三农的政策性银行,可以考虑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发行为主体,重组成一个新的政策性银行,专司支持三农经济发展,通过乡村振兴,为经济大盘注入新动力。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可以考虑新组建一个全国性的政策性银行,也可以将各地城商行改组成地方政策性银行,专司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激发小微企业的活力,强壮微观经济,扩大就业,激活人才流,提升消费动能,助力宏观经济走出困境。
二是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物资流转速度。目前国家出台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减税降费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是还不够,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大税种的整体税负还较高,特别是增值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调整缩减。同时,从企业成本构成看,还有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下降空间,就是物流成本。调查数据显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物流成本占经营成本的比例差异很大,综合平均后,企业的物流成本一般要占到经营总成本的30%左右,中小企业这个数据占比更大一些。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是降本增效的一个关键性措施。其一,畅通各种交通方式间的衔接,实现多式联运,是实现物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根据交通运输部调研结果,大多数的多式联运线路运输费用低于公路直达运输费用,成本平均降低约30%。其二,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物流成本,争取管理费用从10%以上逐渐缩减、控制在4%以内。其三,降低或者逐步取消过桥过路费。这部分费用平均占公路干线货运企业运输成本的30%左右。修桥修路的负债和从业人员再就业可以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协商方案解决。这个方案虽然会使局部利益受到巨大冲击,但可以有效激活货物交易流转,增加全局收益。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政策,推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就是一个最好实例。
三是搬走三座大山。教育、医疗、养老被百姓戏称为新三座大山。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宏观经济严峻复杂,如果不能够卸掉老百姓肩上的三座大山,那么势必会影响国民消费水平提升,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和复苏。如果再加上房贷压力和保交楼压力,消费能力提升更难。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重大民生问题,百姓才会有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够经济富强,国家昌盛。
四、没有最优,只有次优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由于事物永远处于变化变动状态中,实际上只可能存在持续的“帕累托改进”,而不会有真正理想状态下的“帕累托最优”。因此,在目标制定和选择上,一定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坚决杜绝“既要…又要…还要…”的所谓最优化的工作方式,明确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立足于次优,争取一个好的结果。
1.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有顽固性反复性,有的老问题仍未根除、一些新变种出现滋生,特别是以形式主义整改形式主义,工作重心不是放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搞好营商环境上,而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表态调门高、口号喊得响、行动不落实,这种现象必须全面深入纠治,强化监督,紧密结合实际,持续打通政策落实堵点,真正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
2.鼓励干事创业,提高容错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宝贵经验。现阶段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各种矛盾交织,各种机会涌现,更需要上上下下、各行各业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和舍我其谁的勇气,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是干出来的,改革之路是闯出来的。高质量发展不会一蹴而就,经济复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做大量艰苦努力工作。很多时候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纠正、完善,才能不断超越和进步。开放和自由的思维方式、独特和前瞻的思考方式、敢于创新和不怕失败的精神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只有人的因素真正激发出来,充分发挥全社会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关心人,全面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上下同心,集合全国人民共同智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完成经济复苏和民族振兴。
一是要以改革发展为核心,鼓励探索新时代中国经济砥砺前行的规律性认识,积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多项举措,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要开拓思路,多想办法,扑下身子真正解决好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要适当加大试错的包容性,严格区分情况、精准控制追责范围,减少干事创业者的后顾之忧,轻装前进,披荆斩浪,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保障。
二是企业要综合考虑外部市场现状、趋向、行业发展规律以及内部自身的资源能力条件,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积极主动布局。要聚焦发展主业,专心耕耘细分市场,优化企业管理机制,激发和释放活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做好内外平衡,把握发展主动权,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放弃最优,立足次优。重视微观,把握宏观。打通梗阻,降本增效。技术革命,做大增量。解放思想,激发活力。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万众一心谋发展就是国运,国运滚滚向前,经济复苏必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