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是国内2020年最热门的网络词汇之一,其背后火爆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
第一,“内卷化”一词适用的范围很广。小到描述学霸之间有关学习的竞争,企业经营面临的困境。大到可以形容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国家层面的治理结构。无论是社会基层,还是国家精英,各类人群都可以使用这个词语,它的普及面很广。
第二,“内卷化”反映了人们对当下生活所产生的迷茫、困惑以及焦虑,这是对负面情绪的一种宣泄。大国博弈加剧、贸易摩擦升级、经济发展迟缓、新冠病毒肆虐,小贩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大学生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小地方的人情世故让人越活越累,大城市上涨的房价让人望尘莫及,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各种矛盾和负向压力。
对此,“内卷化”可以一言以蔽之,任何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社会的“内卷化”。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内卷化”的核心特征是发展停滞,竞争加剧。按照这样的释义,融资租赁行业是否存在“内卷化”的现象?笔者认为是存在的,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整个行业自2018年开始步入下行周期,今年更是出现资产规模的首次下降。融资租赁资产规模的停滞或者下降,表面原因可能是受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疫情蔓延以及监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实则问题是出现在租赁行业自身。最核心的问题表现就是客群和产品的高度同质化。
中小融资租赁公司包括民营类、地方国企类以及一些小型金租的融资受阻,业务基本停滞或者发展缓慢。推动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大型金租和具有央企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而这些租赁公司的客群主要集中在一些安全边际较高的客户身上,如国、央企客户、城投客户、以及公立医院、教育、旅游、基础设施、公交、水务等类政信客户。
各家租赁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是“类信贷”的售后回租赁,风险评估体系也大同小异。租赁公司之间为了拿下一个项目不得不拼营销、拼效率、拼价格,放眼望去融资市场一片红海。这三类客群基本都具有跨越周期的属性,所谓的跨越周期并不是指行业都具有弱周期性,而是这三类客群背后有政府信仰的加持。
如果是一般的民营企业在内部现金流崩塌的时候,外部现金流会快速断裂。具有政府隐形担保的类群,外部现金流会延续几年,这段时间足以帮助企业度过行业周期的低谷。但这几类客群的市场增量有限,金融供给供大于求。对于融资租赁行业而言,出现竞争加剧、发展停滞的“内卷化”现象实属必然。
在租赁行业不论是高级别的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打工人”都知道行业存在的问题,各家租赁公司也都在谋求转型,希望可以突出重围,带领行业走向更高级的一种模式或形态。但“内卷化”的现象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01租赁公司创新能力不足
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这么多年,无论是交易模式、风控模型,还是营销方式、作业流程都缺少真正实质性的创新。
一方面,创新受限于融资租赁商业模式本身。融资租赁行业没有储蓄、结算、票据、账户管理等功能,也缺少支付环节和场景应用,在众多的金融元素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放贷功能。所以,融资租赁缺少创新的土壤。
另一方面,主流的融资租赁公司大多都是国、央企和银行背景,创新受限于体制内的管控,缺乏试错、容错的创新环境。近些年,走在商业领域创新最前沿的几乎都是以阿里、腾讯、平安等为代表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公司。在融资租赁行业里,除了平安系的平安租赁和百度系的狮桥租赁,其他租赁公司的创新成果几乎寥寥无几。
02行业人才匮乏
近些年,融资租赁行业看似红火热闹,有上万家的租赁公司和近十万人的从业人员。但作为非主流的小众金融行业,一直很难吸引顶尖人才的加入。行业内的人才大多都是靠租赁公司自身发展培养起来的。目前,笔者认为行业内最缺乏的人才有两类,一类是既懂战略、又懂执行的复合化管理人才。另一类是在风控、IT、运营等领域特别擅长的专业人才。这两类人才是决定融资租赁行业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性力量。但前些年整个行业浮躁和泡沫化的发展很难让从业人员沉淀下来思考公司中长期的发展,行业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
如何破局行业内出现的“内卷化”现象,除了笔者上述所提到的,加大创新力度,吸引和培养行业人才。另一点就是寻找新的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如清洁能源行业。只有不断找到新的增长机会,整个行业才不会陷入“内卷化”。
来源 :财经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