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小伙伴跟Jack反映,前年违约的某西部城投,他们租赁公司还差几百万就全部结清了。
当时这家城投因违约上了新闻,波及多家租赁公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任何进展,确实没钱,新闻是这么描述的——
近日,某地方融资平台对多家租赁公司租金逾期后表示,希望租赁公司要“面对现实,面向未来”。
昨晚,大D深夜投稿《城投非标业务前景及违约展望》,真是为城投业务操碎了心。
1、外部(国际)关系改善或恢复至川普上台前状态,对外经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面临挑战,外贸经济面临极大挑战,就业面临巨大挑战。
2、国内经济,内需虽在扩大,但仍难以支撑经济大规模增长,基础产业仍面临产能过剩。
3、民营经济以第二产业,基础产业为主,重资产重人力重资本为主,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来自民营资本的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热情较低。
4、高科技行业面临美国的打压和封锁,国内产业升级面临困难。高科技产业创立、发展不易,面临外部技术壁垒、专利壁垒,生存、发展压力巨大。
5、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接近百万亿,国家发展达到一定发达水平,未来增速势必难以维持高速增长,未来必须适应经济的中低速发展。
基于上述,内需增加须逐步提高,外部环境不可能立即实现改善,就业面临挑战,基础产业过剩,因此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必不可少,也即地方建设类国企相关业务。
即便如此,从事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基建类业务的国企,直白点,传统的城投公司本身也会面临着较大的违约风险。
市场上一直存在遮羞布,认为城投公司或者政府投融资平台尚未公开违约——技术性违约不算违约抑或其他缘由。自欺欺人或者皇帝新装罢了。客观看待这个问题:第一,违约乃至公开违约并不奇怪,暗含了政府信用也要符合市场规律——当流动性到了极限,必然会资金链断裂;第二,即便存在违约风险,城投资产仍是最稳健资产,且风险评估相对来说更加简单直接。
疫情+国外敌对,导致财政压力极大,这是必然事项。严重依赖转移支付及政府债务的地区,其城投将会面临较高的违约风险。当一般预算收入加固有的转移支付不能解决财政给养时,城投的违约风险会几何增加。一般认为预算收入解决饭碗问题(财政给养),土地财政解决城投债务(包含政府投资资金)问题,政府债负责解决旧债偿还以及上述缺口,如果财政给养严重侵占土地财政,而政府专项债不能及时下达,违约真的就不远了。政府债务高企的地区,受政府债务管控的要求,新债用于非债务置换的头寸会少很多,也就挤占了可以流入城投的资金。
而且,事实上,区县一级的城投非标违约并不少。即便如此,城投的非标业务,乃至债权投资,仍是债权投资市场的最稳健资产。
2020年,国家提出“新基建”、“大基建”概念,以有别于传统基建。然而,“新基建”、“大基建”仍然不能摆脱传统基建。5G基站的建设,依然需要传统基建的载体;高速、高铁、地铁、城轨、航空,传统基建仍是投资中的最大部分;中西部落后的交通、住房、公共设施、公共事业,仍然需要传统基建改善……
传统基建的内容、形式在未来“新基建”、“大基建”仍占据最核心部分,因此地方建设类国企相关业务不会褪色。即使业务形式发生变化,承担职能的仍以地方国企为主。
目前乃至未来财政预算收入保障公共预算支出,并允许产生一定赤字(由转移支付或债务收入或基金收入补充);政府债务依赖债务置换(以债养债);土地财政(及部分专项债)保障城投业务供血的局面不会改善。
中国城镇化进程决定土地财政的存亡。然而,一方面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在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接近尾声时,中国房产税势必全面推广,取代土地财政的地位。
政府债务乃至平台债务的转机或削减的机会在于社会资本投资的提升及消费的提高,也即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出现经济向上的状态(经济增速超过7%)。由于国内人力成本的上升,过去外贸主要产品的纺织鞋帽等低端产品势必向东南亚甚至非洲等地转移,未来外贸产品线势必升级,往中高端产品专业,外经贸新的平衡达成之前势必摩擦不断,经济也维持目前的状态。
来源: Jack看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