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企业盈利角度下,什么行业算是好行业?
(一)客户需求足够大,短期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最好是需求未来还有大幅增长的可能
这一点不用讨论,如果客户没有需求,生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需求太小,不足以养活一家公司,那只能个人做做,没法以公司的形式做,更谈不上算是个好行业了。
(二)“护城河”是否足够宽,足够深
只要客户需求足够大,一定会有竞争对手也想分一杯羹,那就需要企业有“护城河”——竞争对手想进来,但没那么容易进来。常见的“护城河”有:
1.技术壁垒:别人想进来,但技术上没有能力实现;
2.版权限制:别人无法销售,比如版权文学作品,视频网站上的版权影视作品;
3.资金壁垒:入行资金需求量特别大,一般企业资金不够没法进入;
4.特许经营:未经许可,不许开业,拿到许可的难度非常大;
5.渠道门槛
①现有渠道竞争对手无法利用。比如上游企业自建渠道(直销),或上游企业在渠道商参股。一般来说,上游企业和渠道合作的越久,双方的利益捆绑越深(如有些政策老渠道商才能享受),“分手”的代价太大,渠道商不愿意和竞争对手合作;
②弱化渠道的能力。核心能力和资源都在上游企业手里,甚至渠道商使用的系统、设备的所有权都是上游企业的。说的难听点,渠道就是一个“提线木偶”,我让你怎么动,你就得怎么动,我换个渠道商,一样可以让他按照我的想法行动。比如快速消费品行业,一线的销售人员由上游的企业管理,终端和订单完全掌握在上游企业手里,经销商完全沦为“配送商”,如果上游企业想更换经销商,直接把新订单交给新的经销商去配送即可。多品牌汽车金融行业的某安租赁的“标服”模式,有点类似的意味,代理商变成了一个“人力资源外包公司”而已;
③竞争对手自己新建渠道成本非常高。
6.品牌壁垒。企业通过品牌营销,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成为顾客心智中某个领域的唯一或首选。一旦这种品牌形象在客户心智中建立起来,新进入的企业很难“抢走”客户。
(三)增长模式
1.好的生意增长模型是指数型的,其特点是一开始的时候增速很小,看起来增量不大,但积累一段时间后,增长速度会越来越快;很多互联网公司就是这种增长模式。
大多数的传统行业的增长模式都是线性的,就是业绩和努力最多就是1:1(甚至可能努力了还没有利润),粤语有句俚语“手停口停”,一旦停下来,就没有收入了,就是这个意思。
2.成本相对固定或增幅很小,利润有无限增长的可能,边际收益远远大于边际成本。
比如品牌授权型的企业,加盟商越多,品牌商越挣钱,但成本增加却很少。再比如知识付费企业,只要产品做好了,成本基本上就固定了,购买产品的人越多,越挣钱。
3.如果产品或服务好,客户会长期多次“复购”,并愿意推荐给有类似需求的亲友购买,即可以通过现有客户的转介绍,获得新客户。
02
多品牌汽车金融SP未来的盈利空间
从以上几个维度,我们看看多品牌汽车金融SP未来的盈利空间。
(一)需求
汽车金融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那么,这个需求在未来是否有大幅增长的可能?
先来看看国内汽车销量和金融渗透率的情况。
1.汽车行业已经结束高增长态势,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内新车和二手车销量都已进入平台期,短期内不具备大幅增长的可能。
2.汽车金融渗透率已在高位,短期难以大幅提升
2021年,国内25家汽车金融公司全年发放零售贷款681.22万笔,同比增长约0.46%。2022年,25家汽金公司全年发放零售贷款655.44万笔,同比下滑3.8%。
请注意,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汽金公司放款量却逆势下跌。《21世纪经济报道》新汽车研究院编撰出品的《2022中国汽车(金融)年鉴》估测,2022年中国整体金融渗透率为51.5%,低于2021年的53%。

再看罗兰贝格发布的《2022年中国汽车金融报告》,2022年二手车贷款的渗透率约为32%,预计2026年将增长到39%,增速已明显降低。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2022年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以上数据可见,从需求侧来看,目前我国新车和二手车销量已经进入低速增长期,汽车金融渗透率也已经进入低速增长期。汽车金融的需求虽然长期存在,但增速已大幅放缓。
再从供给侧来看,随着国内地产行业的下行,越来越多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多品牌汽车金融领域,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SP的利润也会越来越薄。
(二)多品牌汽车金融SP的“护城河”
1.多品牌汽车金融SP入行门槛非常低,从业人员鱼龙混杂,难免互相恶意竞争;
2.创新难,同质化严重。多品牌汽车金融产品作为一种虚拟产品,汽车金融资方和SP如果仅仅提供资金融通的功能,那么产品非常单一,创新难度很大,很容易被模仿,形成同质化竞争,价格战很难避免。
3.车商渠道和客户的特殊性,品牌难建立
同质化竞争的行业很多,但有些企业通过品牌营销,成功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从而占领市场,但多品牌汽车金融行业,要建立品牌非常难。
①从渠道商的角度来说,车商几乎都是小微企业或个体户,收入较低,非常在意每单返利的高低,加上各家SP提供的金融产品都是同质化的,所以返利高低就成了车商选择SP最重要的标准,在利益面前,品牌营销和“客情”的价值不大;
②贷款客户层面,客户主要关注车,汽车金融依附于车辆,且金融产品同质化,选谁都差不多,所以客户关注度低;另外,在选择向哪个资方贷款时,车商的话语权过大,贷款客户选择权很小;再者,汽车是一个耐用消费品,复购率低,转介绍率更低。所以,从贷款客户层面建立品牌非常难,且价值不大。
如对汽车金融品牌难建立这部分内容感兴趣,请参看拙作《同质化竞争的多品牌汽车金融,路在何方?》。
(三)增长模式
多品牌汽车金融SP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每一笔业务都依赖业务员上门拜访、收单、抵押登记等,做一单赚一笔钱,完全是一个线性的增长模式。
一部分SP通过发展二级代理,使用了杠杆资源,有一定的指数型增长的意味,但因为风险的原因,二级代理也是把双刃剑,不好掌握。而且,二级代理也需要业务员去拜访、收单、抵押等。
(四)多品牌汽车金融行业的特殊性
1.行业的特殊风险
大多数行业,只要不是赊销,产品卖出去就闭环了。但汽车金融与此有很大的不同,汽车金融类似一个预付收购款的收购行为,资方的钱付出去了(放款),贷款客户能不能按时交付“月供”,存在着不确定性;一旦发生逾期,一个客户的窟窿,需要很多客户来填,也就是说,即使今年的放款量看上去很好,未来3年(多数客户贷款期限为3年)能否收回这些贷款,存在着不确定性。这部分内容请参看拙作《消费金融的底层逻辑之我见》。
在竞争压力下,申请贷款需要的材料越来越少,识别客户的风险越来越难,骗贷防不胜防,老老实实挣钱非常难,但通过骗贷挣钱比较容易,所以很多人就会铤而走险。这些年,很多资方和巨头SP都因为风险的原因而大幅收缩业务甚至退出多品牌汽车金融行业。
2.整个多品牌金融行业的忠诚度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