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业务展望
“十四五”提出“内循环”为主体,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方针,带给汽车行业和汽车金融行业新的机遇和挑战。汽车金融公司需要把握机遇、积极转型,以创新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满足新的消费需求。
一、 汽车金融仍具发展空间和潜力
汽车金融在“十四五”期间仍有较大的行业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依然不变。人口从一二线城市扎堆向三四线城镇聚集演变,成为重塑城镇结构、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形态。而汽车作为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必将伴随国家都市圈发展战略迎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
其次,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的提升趋势不变。目前,我国的乘用车千人保有量仅为160辆左右,与发达经济体500辆以上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近几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放眼全球仍居于高增长行列,汽车保有量增长空间依然很大。
第三,渗透率方面,2020年我国新车、二手车金融渗透率分别达到历史新高(51%、30%),但与成熟市场相比仍存在差距。预计“十四五”期间,汽车金融渗透率仍将保持增长,值得指出,增长动力的来源随消费群体、消费结构和消费标的将会发生系列变化。
二、多元化的竞争格局逐渐形成
我国汽车金融行业走过了黄金十年,市场规模接近2万亿元,行业发展日渐成熟,步入多元竞争格局,在四类逐鹿汽车金融市场的主体中(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互联网平台),头部机构马太效应明显,其中汽车金融公司占了50%的市场份额,银行约占30%。同时,我们看到汽车消费金融正成为银行零售转型的最主要方向,汽车金融公司面临着服务场景单一、资金成本高的困境与挑战。2020年较稳健的流动性、较优的风险管理水平、较充裕的资本充足率等表现均体现出汽车金融公司行业良好的经营发展水平。在服务汽车厂商实体经济的初心下,在“严宽并举”的监管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下,汽车金融公司有望持续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伴随汽车实体迎来又一轮高质量发展。
三、市场变化刺激汽车金融的发展
1. 消费者需求年轻化、多样化
消费者需求正伴随80、90后成长为消费中坚力量及新技术革命发生结构性转变,汽车金融增量空间更多来自人群下沉及地域下沉。目前汽车金融客户群体正逐步向年轻化、低线城市用户靠拢。这一方面得益于三线以下中小城市的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一二线城市限牌及保有量达到饱和,国家“汽车下乡”等政策带动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购车意愿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得益于金融科技的力量,行业风控体系持续完善,服务覆盖更多征信落后地区及白户人群。目前年轻人群、下沉人群对汽车“所有权”重视程度降低,更在意车辆的“使用权”和“用车体验”,同时该部分群体消费意识超前,相比70后人群更追求生活质量和个性化产品及服务。这将利好“利率更灵活”“还款方式更灵活”“审批更灵活”等的定制化创新金融产品。其中涉及直租、保值回购等侧重“用车”的金融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2. 购车渠道场景化、线上化
线下购车渠道逐渐向多层级、多形态、多功能销售渠道网络发展。首先,传统4S店不再是汽车渠道网络的唯一终端形态,其功能将面临拆解与重构。例如,传统4S店与二手车交易的结合成为5S店,与团购汽车和个性化销售结合成为6S店,只保留整车销售与用户反馈成为类似2S店模式。其次,非4S店销售渠道整体销量占比将进一步扩大。例如,快闪店、汽车超市、生活方式店、驾驶体验场、机场展厅等新兴渠道将逐步丰富汽车销售渠道。此外,多品牌出现共享销售和售后服务模式,通过汽车园区和汽车超市实现同场经营并提供一站式服务。
线上购车渠道因数字化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来自官网、电商平台、汽车网站、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的消费者购车线索,借助数字化工具可转化为线下门店终端销售,拓展获客渠道之余,也提高了潜客转化效率。
多元化购车渠道的发展将刺激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例如,主机厂背景的汽车金融公司可为经销商解决库存高、资金周转困难、异地购车难等痛点,取得渠道销量和金融业务共赢。
四、后疫情时代加速汽车金融公司转型
1.疫情加速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
在后疫情时代,随着5G等技术愈趋成熟,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商业模式将愈发重要。作为汽车金融公司,积极配套汽车主机厂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数字化1.0时代带来的效率提升,如线上申请、自动审批、视频面签、电子合同、自助电签、自动放款等逐步成为汽车金融公司的基础必备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大数据挖掘和应用为基础进行用户运营的数字化2.0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利用线上和线下渠道丰富私域流量,精准牟定客户并转化为体系内的客户,将成为汽车金融公司触达更多的新客户和盘活老客户,赋能汽车销售和品牌忠诚度的新核心竞争力。
2. 积极探索与布局新的触点和机会
过去,汽车金融公司的商业模式主要围绕经销商批发融资和终端客户个贷开展,主要以被动配合主机厂,服务经销商为主,很容易忽视终端用户的需求和服务体验。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新能源车企直销模式的尝试,汽车金融公司作为厂家金融的背景,具备先发优势。在数字化1.0即把贷款流程与车辆销售流程进行无缝对接的基础上,汽车金融公司需要积极探索围绕用户、车、贷款的业务场景,布局购车、选车、用车的全生命周期生态,积极思考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和痛点,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整合生态。在未来,极致的客户体验将是业务常青的关键。
五、新市场下的细分机会
随着新车销售增长放缓,汽车金融公司原生增长动力不足,需要挖掘新的市场机会。展望“十四五”期间,新能源、二手车、移动出行和融资租赁将成为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增长的强劲动力。
1. 新能源金融 在多元政策的主导驱动下,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迅猛发展。供给层面,广大车企加速入局,新能源产品逐步成熟,供给车型增加。需求层面,年轻客户及一二线城市客户对新能源车的电动化及智能化认可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消费者主动需求增加。目前新能源汽车金融的发展受到以下因素制约:一是新能源保值率普遍低于同级别燃油车;二是新能源车评估难,其残值评估体系还糅合三电系统性能、充电服务等新元素。在前述背景下,汽车金融公司在推行相关新能源金融产品时可以关注以下方面: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用户普遍接受“付费使用”的模式,对于基础设施融资(如充电桩)、附加品融资接受度很高;另一方面,可通过金融产品缓解用户对新能源汽车保值率低的担忧(如与主机厂联合推出残值保障产品)。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