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控租赁CFO陆雯伊:LPR机制改革对租赁业的影响

原创 陆雯伊 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

来源: 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

作者:陆雯伊 国药控股(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CFO

2019年12月20日,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第13期鑫融租赁沙龙——租赁视角的LPR新政:重新定价、存量合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研讨会。会议上,国药控股(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CFO陆雯伊为大家分享《LPR改革对融资租赁行业影响浅析之一二》。


“降准”


18年以来6次降准,共释放基础货币约3.4万亿元(考虑货币乘数,实际释放接近20万亿元的资金量)。但据统计,17年末的银行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5.8%,至19年2季度末为5.94%,反升0.14%。而R007(7天回购利率)从3.7%降为2.73%,降幅近100bp!说明货币政策传导存在较为严重的阻滞。

一直以来,我国利率体系双轨制运行,资金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对资金利率的引导效果较好。与之不同的是,存贷款利率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刚性较强,央行对存贷款利率的引导更多需要通过调整法定基准利率来实现。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比较宽松,资金利率显著下行。但是银行存贷利率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结构性存款利率降幅明显不及同期限的Shibor和国股NCD,贷款利率稳定,导致银行间市场资金淤积现象较为严重,疏通利率传导渠道迫在眉睫。

“贷款利率”

2017年末的银行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5.8%。至2019年2季度末为5.94%,反升0.14%。

“7天回购利率”

2017年末R007价格为3.7%。至2019年2季度末降为2.73%,降幅近100BP。

长久以来,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模式都是基于央行的基准存贷款利率进行上浮和下浮。负责存贷款的业务人员都并不是基于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变动来决策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调节的。这些存贷款的业务人员都是基于自身的考核指标以及客户的需求来进行利率的调节。但调节模式是基于央行的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如上图,在16年和17年一季度,尽管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已经上升了很多,但贷款业务员他们仍担心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那么强,同时他们的贷款业绩考核压力比较重,驱使他们愿意维持贷款利率不动并尽快放贷。到了2018 年,虽然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已经下行了比较多,但银行仍感觉到融资需求比较旺盛,尤其是居民房贷需求以及开发商的融资需求,因此他们并没有动力调低贷款利率,甚至进一步提升贷款利率。

去年四季度到现在,虽然货币市场利率已经下行了比较多,但存款利率(结构性存款利率)和银行理财利率仍下行比较慢。货币市场利率和结构性存款利率的倒挂(前者低于后者)导致1 月份不少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融资,然后反存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套利。正是因为债券等市场化利率和贷款、非标等利率所锚定的锚有所不同,互相之间的传导并不是那么顺畅。同时,不同市场的从业人员互相对对方的市场也不是那么了解造成的。

新LPR当前的任务和作用

“两轨并一轨”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大的背景是从2017 年以来,无论是央行还是银行,都深切地感受到货币政策调节货币市场利率对存贷款利率调节传导不畅,需要进一步疏通这种传导机制和提高传导效率。两轨模式的分化在于定价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同,但也与金融监管抑制影子银行有关,一旦监管要抑制影子银行,包括监管和规范表内同业业务和银行理财业务,那么整体融资的核心驱动就回到了银行表内的贷款。但投融资回归表内存贷款业务后,更严格的金融监管模式导致了这种割裂,疏通传导机制,本质上是放松金融监管和重新理顺监管指标。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监管之间的磨合以及对传导机制背后的机理有更清晰的认识。所以并不是一两个季度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的时间可能是几年。也只有这些监管指标的摩擦障碍更多的消除后,比如存款考核指标约束、存款法定比例下调、贷款额度约束、贷款风险指标等,存贷款才有可能与货币市场以及债券利率更多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比较,才能更顺的传导。如果这些考核指标的摩擦消除后,那么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收益率才有可能成为存贷款的定价基准,而基准本身只要是充分交易能反映市场趋势即可,但银行之间需要尽量统一FTP 定价机制。当下重要的依然是引导风险溢价下降,使得风险利率向无风险利率靠拢,这样才能有各种利率并轨的基础存在。

MLF利率对LPR利率形成有效引导;人民银行督促金融机构减费让利;促进商业银行良性竞争,降低风险溢价水平。增加了LPR与政策利率的联动;丰富了跟踪LPR的金融产品;增强了LPR的弹性。

改革影响融资租赁行业的几个方面

尽管当前对融资租赁行业新增投放并没有强制采用LPR定价的要求,但租赁公司可借助LPR改革大势。

LPR改革将会对租赁公司的资产端、负债端、内控管理等方面产生影响。

从资产端来看,LPR改革打通了货币市场与实体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壁垒。当前,决策层对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实质性操作力度不断加强,LPR改革是贯彻普惠金融武器库中的重要一员。

短期看,对于商租公司可能影响并不明显,因为商租大部分客户层级不高,对利率敏感度不高。但长期上期来看,结合央行多次定向降准等手段,今后中小银行将发展成为服务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这对融资租赁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融资租赁公司所面对的客户层级可能将进一步下沉,市场竞争升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会相应增加。同时,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将导致融资租赁公司利差收窄,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获利空间。对此,未来融资租赁公司难以像过往一般,靠金融资源的不对称性来赚取利差。而是要靠深耕行业的专业性,形成自己的壁垒,即必须进行专业化、特色化改革,聚焦特定领域、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空间和发展。就负债端而言,LPR改革一定程度上,特别是短期内,有助于降低租赁公司的融资成本。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方式包括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等,其中银行借款一般约占全部融资来源的50~70%,甚至更高。鉴于目前短期内,LPR仍有下探空间,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成本将将有望继续降低。此外,为降低利率波动带来的利率风险,融资租赁公司可以进一步探索以LPR定价的债务融资工具(如海通恒信租赁发行的19年业内首单挂钩LRP的ABN等),保持资产负债匹配的合理性。

就内控管理而言,LPR改革有助于提高精细化管理和风险平衡能力。目前大多数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利率是在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确定的,且还款周期主要为按季度还款,这与LPR跟随MLF波动按月报价的机制存在一定程度错配。因此,融资租赁公司应加大对利率走势的研判,加强风险识别和资产定价能力,制定与LPR相锚定的浮动租赁利率。同时,针对利率变化可能会对公司盈利造成的影响,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适当增加LPR利率互换产品以对冲利率波动产生的风险。不过,目前此类业务外资行开展较多,且LPR利率互换产品以1年和2年期居多,尚不足以覆盖租赁公司3~5年中长期贷款的全程,需要谨慎择机操作。

截至目前,LPR定价机制实行仅有四个月,各类金融机构处于适应期,改革实施的效果仍未完全显现。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LPR定价机制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会愈发显著。同时,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的现状下,融资租赁公司应该将风险、合规和内控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审慎布局产业方向,借LPR改革之东风,稳扎稳打地履行好融资租赁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

据央行规定,截至今年9月末,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含银行、金租)新发放贷款中,应用LPR做为定价基准的比例不少于30%;截至12月末,上述占比要不少于50%;截至明年3月末,上述占比不少于80%(即所谓的“358”要求)。贷款利率定价由过去基准利率上下浮动比例,改为以提款日前一日的LPR加减基点。

现阶段,大部分银行采用倒轧方式定价,即定价上依然参考基准利率,后倒推确定需要在相应期限LPR上加减多少BP。如一笔三年期贷款报价按基准利率上浮X%;切换到LPR,就是最新一年期LPR加Y个BP。考虑各银行短期内必会形成隐性价格联盟的因素,目前很多银行资产价格定价体系、FTP系统体系还未调整完毕),定价仍参考基准利率,是银行短期的应对策略。

长期来看,合理的利率定价应是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溢价,同时考虑资金供给和需求实际情况形成最终价格,这将考验银行与金租的风险定价能力。两者对新政长期的应对之策究竟如何、对资产的理解是否深刻并到位、是否能够借助LPR新政来筛选出优质资产和客户,对已归入银保监的商租而言,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对产品定价系统的改造。目前租赁公司业务期限普遍≤5年,且调息频率按年调整居多,意味着公司在系统改造时,可考虑只将一年期LPR作为系统唯一的参考利率。倘遇飞机、船舶租赁公司(业务期限>5年,需将五年期LPR一同加入系统更新),或调息频率为月调、季调(支付的租息金额变动频繁)等业务量较大的公司时,则会给内部系统改造带来很大的难题,开发投入和时间成本等都将增加。对租赁公司的财务人员和IT系统人员都是很大的挑战。

对FTP定价体系的要求和影响。FTP是租赁公司风险管理和产品定价的重要工具。相较于业务系统改造,FTP的体系改造更为复杂。随着LPR改革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各租赁公司对资产的风险定价能力受到进一步考核。而FTP未来如何与外部资金成本(银行信贷、发债等)、内部资源配置和风控等因素相结合,将是各公司思考的重点。未来FTP可能从全年浮动不明显,过渡到更市场化。而租赁公司需要更完善的FTP体系来接收市场利率的变化,来指导业端更好地推进业务。

活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