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嘉宾:
我是中国康富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炜,很荣幸受到主办方邀请,在此与各位嘉宾一起交流分享我对融资租赁行业的一些看法,我报告的题目是《租赁转型与新产品设计》。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康富的基本情况。
中国康富是一家具有红色基因的历史悠久的公司。公司成立于1988年6月,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融资租赁公司之一,距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成立时主要的投资方是邓朴方先生创立的中国康华发展总公司和日本富士银行。三十年期间历经三次重大重组,控股股东从康华总公司到南光集团,再到三一集团,现在到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经历了从纯国营到纯民营再到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三大发展阶段,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共振,与改革开放进程相生相伴。
中国康富拥有“双产业”股东背景和“产业+金融”股东背景。2015年,公司登陆新三板,形成了以中央企业控股、以大型民企、国际投行和三百多家中小投资者参股的股权治理结构。控股股东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财富世界五百强排名368位,是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是以电力为核心、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能源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第二大股东方三一集团为中国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财富中国五百强排名112位。第三大股东为摩根士丹利,是国际著名投资银行,财富世界五百强排名249位。股东方在资本、业务、资金和人力等方面为公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中国康富发展的强大后盾,造就了中国康富独特的企业文化基因和优良的资源禀赋。
近年以来,历史悠久的中国康富焕发出新的活力,资产规模从2013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360亿元,增长了11倍;盈利水平从2013年0.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5亿元,增长了近8倍。中国康富以国家政策为指引,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致力于服务国家能源升级、产业升级、城市升级和消费升级,实施“一体四翼”发展战略,以同业交易合作为“一体”,以新能源业务、高端装备业务、健康医疗业务、车辆交通业务四个业务板块为“四翼”。其中新能源业务板块是公司传统和核心业务板块,依托于控股股东国家电投,服务于国家能源升级,在新能源、微电网、储能、电力节能和充电桩全产业链进行探索和布局;高端装备业务板块是传统和基石业务板块,以三一股东工程机械业务为基础,服务于国家产业升级,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布局;健康医疗和车辆交通是尝试转型和计划突破的业务板块,服务于消费升级和城市升级,在高端医疗、普惠医疗、医养结合、新能源汽车、物流车等领域布局,优化公司的资源配置。
一段时间以来,融资租赁转型是个热点话题,行业内谈论较多,下面我综合各方意见,并结合个人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首先,融资租赁为什么要转型?
一是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融资租赁在促进宏观经济发展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国际通用的衡量融资租赁对宏观经济贡献水平的市场渗透率指标看,尽管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融资租赁的企业数量(超过万家)、业务规模(存量超过6万亿)方面呈现百倍量级的增长,渗透的行业领域也无处不在,但是市场渗透率始终维持在5%以内,究其原因,是实质归为“类信贷”业务的回租业务占比超过80%,和成熟市场直接租赁的比例相当。显而易见,和直接租赁相比,售后回租在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方面对经济的贡献是不具可比性的,反映出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发展与成熟市场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偏差。
二是行业发展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融资租赁的特色没有充分展现。行业内虽然有少数企业在探索和实践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但是纵观整个行业,普遍存在在同质化严重(业务方向、业务类型、服务方案同质)、盈利模式单一(基本上就是利差,或通过IRR进行价格包装)、价格竞争致使边际效益下降的问题。与国外很多先进企业依靠经营性租赁收入,通过残值处理或咨询服务管理等具有综合性、高附加值的服务和盈利模式相比,我国租赁企业的经营理念落后,大量企业在业务形式上表现为专业化,而实际上有名无实。比如,医疗领域的统计数据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大量业务都是名为医疗实为政府平台融资的业务。
三是宏观环境的变化促使融资租赁行业必须转型。融资租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行业的发展,企业的命运始终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目前,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正面临深刻的变化和变革,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加强,作为融资租赁服务重点的中小企业生存艰难,信用环境恶化,加上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巨大冲击,长期以来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舒适区”已经封闭。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将带给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融资租赁行业必须转换观念,顺势而为,谋划顶层设计,及时进行转型调整。
四、监管政策的变化要求融资租赁行业进行转型,特别是数量众多的融资租赁企业。从国家层面,监管的目的是促进行业发展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这对于促进融资租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在金融自由化的氛围下,催生了大量的以套利为目的的企业,从事包括进行利率、税收、补贴、外汇等的套利。在缺乏监管的背景下大量企业成为影子银行,成为金融市场的投机分子。不科学,不规范的发展将融资租赁企业本身也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在市场大量的暴雷中融资租赁企业伤痕累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行业中有超过70%的企业成为僵尸企业。在国家加强监管的背景下,融资租赁行业必将经历洗牌。
五是其他一些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问题引起行业人士的深刻反思。包括:
过分注重规模。作为具有金融属性的企业,规模对提高企业的形象和业绩有正面的作用,但是,过度看中企业的规模和投放的数量,实质上是对融资租赁企业和业务性质的理解偏差,会促使企业粗放式发展,不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为企业经营和资产质量带来隐患。
滥用租赁物。如何看待融资租赁物是如何理解融资租赁和塑造什么样的融资租赁企业的关键。在类信贷的思维下,大量企业弱化了对租赁物的理解,模糊了对融资租赁实质的认知,融资租赁被简单视为银行贷款的补充。
资本金陷阱。很多企业陷入增资-杠杆上升-再增资的困扰中,感觉不增资就无法继续发展,同时杠杆高了又发现企业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我体会这个问题之所以困扰融资租赁企业,实质还是如何认识融资租赁本质的问题。
如何考虑专业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这个问题也是广泛困扰并且促使大家思考如何认识融资租赁和融资租赁企业特点的问题。银行信贷的理念是强调“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行业、企业、资产要分散,而对于产业单位,看一个企业好不好首先是看主业是否突出,业务领域多元化的企业往往认为不好。
人员结构的问题。选用什么样的人是如何认识融资租赁的关键,对融资租赁有不同认识的企业对需要什么样的人的认识肯定是不一样的。前些天我听一个企业领导说,他把做平台的员工都调整掉了,充实了产业背景的人员。这种调整的背后,就是企业对融资租赁再认识和自身进行转型的结果。
对于以上问题,相信在座各位或多或少能够感同身受。融资租赁行业和企业是否转型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事关融资租赁行业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答题,企业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往哪转、怎么转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融资租赁往哪里转型。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本上来说,融资租赁的转型就是要回归本源,深刻反思和认识融资租赁的实质和特点,从行业角度说,需要在监管的引导下突出与产业的紧密联系,切实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从企业角度说,要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深耕产业,专注实体和实物,在专业化经营方面打造自身特色,提升综合服务客户的能力。具体说来,转型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从单一资金解决方案向综合服务解决方案转型。与其他工具相比,融资租赁的根本特点在于跨界于产业、商业和金融之间,集贸易、投资、融资于一体,具有融资,促销、资产管理等多重功能,是嫁接整合不同资源的载体和平台,同时,在国家的制度安排下,融资租赁在优化财务指标,税收筹划,灵活便利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基于这些内生性的特点和功能,围绕客户需求展开,融资租赁被认为是与产业紧密度最高,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最容易发挥直接作用的金融工具之一。融资租赁的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资金层面,成为信贷的补充,而要凭借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和完整的服务生态,紧跟客户需求,围绕多维度需求和全产业链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力,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以新能源业务为例,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如果能够在项目融资之外,在项目资源评价,技术方案设计,项目总包建设和运维,项目投资和转让等全方位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必然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和差异化竞争能力。
二是以租赁物为抓手,从“融资”向“融物”转型。从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现状看,过度突出了融资租赁的“融资”功能,“融物”成为了形式。融资租赁的转型,必须要从“融资”向“融物”转型,大力提倡开展直租业务和经营性租赁业务。在此要求下,融资租赁公司就必须加强对设备相关产业、专业技术、发展前景以及市场行情等方面的研究与持续跟踪,打通从研发、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维、处置流通、二手设备市场开发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周期的实物资产的投资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经营能力。同时,由于“融物”对融资租赁公司在产品促销、项目融资、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增多,使得与租赁相关的咨询与服务收入占比提高,也有利于改善融资租赁公司过于依赖利差的现状。
三是以产业为根基,从盲目多元化、同质化向专业化、差异化转型。大家谈到行业竞争时常常说,现在融资租赁市场是一片红海,不管在哪个业务领域,似乎都有多家公司在想尽办法抢占滩头。但实际上,所谓的红海,只是同一深度下的红海。只要往下再深1米,就可能是蓝海,往下深10米、100米、1000米,甚至可能是没有竞争者的无人区。在行业方向上,租赁企业一方面要关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带给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一方面要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深刻认识市场的变化,对行业进行聚焦,找准方向,把业务做深做细做透,做实做专做强。专业来自于专注、战略定力,而专业又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能力,有利于树立融资租赁公司在市场上的口碑和形象。
第三个方面是怎样进行转型。
怎样转型解决的是转型路径的问题,无论租赁公司选择什么业务方向,最终都要落实到产品和服务上。因此,在认清趋势、顺势而为的基础上,练好内功,潜心打造有特色、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才是转型的真正落脚点。在怎么转这个方面,我主要想谈四点:创新发展理念、抓住三大要素、做好产品研发、借助金融科技手段。
一是要创新发展理念。经营融资租赁企业必须树立投资银行理念,用投行理念打造产品和服务,意味着不能为了租赁而租赁,而是将融资租赁公司打造成“租赁+”为特点的综合服务运营商。所谓“租赁+”,即以租赁为基础进行资源嫁接、整合,将租赁与有效资源相结合,搭建平台,撮合交易,形成特色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竞争力,包括将租赁与投资、贸易、融资、资产管理等交易类型进行结合,将租赁与设备制造、销售、总包建设、运营等产业资源进行结合,将租赁与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等金融资源进行结合等。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租赁业务就不单是以资金成本定位市场和客户,以利差为盈利模式,而是成为整合资源的平台,一方面是嫁接整合产业资源,向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为特点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是与各类金融工具和渠道进行嫁接,成为帮助这些金融资源配置资产的平台,在此过程中,公司以打造专业化整合资源的能力作为目标,体现服务价值,并在金融、产业,投资、贸易等各环节获取服务收益。
二是要抓住战略、人才、机制三大要素。战略是顶层设计,每个租赁企业都应该深刻研究发展战略问题,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然后坚定地去塑造差异化优势。战略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才能推动落实,实践证明,人才素质决定了租赁企业的竞争力,融资租赁公司应该着重加强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配置和能力建设。人才的配置离不开机制的配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富有活力的机制,就没有人才的创造力。
三是做好产品研发工作。产品研发是租赁公司专业化建设的核心,如果没有专业化的基础,租赁公司开展市场化运作,参与市场化竞争就是无本之木。作为转型工作的成果,租赁公司需要打造、编制产品手册,通过产品手册,将业务研发、营销、风控、决策、业务操作、资产管理等工作模块实现生产线一样的工艺管理,并通过产品手册打造租前、租中、租后全流程的风险防控体系。产品手册的内容,应该包括产业研究、行业调研、产品设计、准入指引、评审标准、尽职调查指引、尽职调查模板、评审流程、放款流程、合同文本、租后资产管理、融资管理、考核制度、商务政策、决策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成果。
四是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金融科技正在成为未来支撑企业发展的、除去资本、人才之外的第三大要素。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区块链、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金融科技蓬勃发展,日新月异,金融科技正在并且将持续对租赁行业的业务边界产生巨大冲击。资本驱动型向科技驱动型的转变将是未来租赁行业发展一大趋势。金融科技在提升管理效率、完善管理机制、控制管理风险方面大有可为:无论是寻找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确立公司业务方向,设计租赁服务和产品,还是在信息对称与数据库建设,风险识别、定价和管理,甚至是在资产组合管理、租后管理,以及去中介化方面,租赁公司可以先行借助现代化科技公司平台,大胆先行先试。
以上就是我对转型和产品开发的一些认识,希望今后跟各位同行多多交流、合作、抱团取暖,共同度过这个寒冬。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