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租公司融资环境、融资规律及现实选择

影响金租公司融资的因素。从宏观视角,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无论是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还是降准,金租公司作为非银金融机构处于货币传导路径的低端。“货币之水”是由央行传递到银行再传递到非银金融机构的。这种传导机制天然地造成流动性分层,金租资金的充裕与否受制于资金上端,且是溢出来的“货币之水”,因此,很容易出现“上端盈,它则有,上端亏,它则缺”的状态。

从中观视角,一是金租公司受限于银行的非银政策,有的是出于银行自身的,比如资负结构、指标限制等,有的是出于当局政策指导比如实体导向、额度限制等。二是囿于经营范围,不能吸收存款;融资主渠道为商业银行,渠道单一,而归类为同业融资的同业借款期限又受限(多为一年以内);直接融资方面,仅有金融债券和ABS,但均为审批制,注定不能成为主流。三是金租行业规模小,不足银行业的1%,监管尚不能细化。在银行端的同业融资行为很容易被误杀为影子银行。规模小也使得个别事件极易演化成行业整体事件,进而对行业整体融资产生不利影响。

从微观视角,金租公司的股东背景、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盈利指标、业务发展情况等成为“金主”衡量是否给予融资的重要因素,只是各家指标的权重不同而已。

总结起来,金租公司融资的主要特点就是“受限”,表现出来就是价格波动剧烈,导致的结果就是流动性隐患和利率风险隐患。

近期金融监管环境加剧了融资局限。今年6月份以来,随着货币政策转向常态化,金租公司的负债端价格急剧抬升,较4月份最低点高出近200个BP。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就是融资受限的极端反映。数据显示,在社融整体规模增速高达13%的情况下,9月末,非银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竟下降35.5%。

“资金空转”是长期的体制机制问题,在今年货币宽松下表现更加突出。这引发当局对“资金空转”的忧虑,接连地下发了系列的政策指导,强调资金的直达性和精准性。在这种环境下,金租行业不仅未受惠于“直达实体”的政策,反而被误伤了。加之,资管新规、标准化资产认定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压缩了金租公司融资空间。

金租公司融资的规律。一个公司融资通常借用的是主体信用或者资产信用。一般融资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发展初期阶段,主要凭借主体信用(主要为股东背景)融资。经营有了资产后,可以借用资产信用融资(非公开发行);二是公司具备一定实力,资产积累到一定规模,财务指标较好,主体信用达到较高评级水平,可以公开发行基于主体的债券,同时,资产有足够的挑选空间,可以证券化公开发行;三是公司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主体资格、公司治理、财务指标、股本等满足上市条件,开展权益融资。

金租公司融资的选择。现实的困惑:就金租公司来说,目前主要通过主体信用向商业银行融资。以资产信用(非证券化)为基础的融资品种很少,典型的如保理、保险资产支持计划、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前两种部分地区由于监管窗口指导,在被暂停之列(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规定相互矛盾。《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的两个合规的业务品种,被套用《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2010】102号误认为“不清洁转让”),而由于质押融资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只有极少数的银行才有。在银登等平台上开展的私募ABS,由于被认定为非标资产,高企的融资成本让金租公司望而却步。因此,以资产信用(非证券化)的融资几乎是个空白,金租行业也缺失了这块融资。

金租公司发展到具有较高主体评级阶段,资产积累到具备标准化的可挑选空间,可以分别基于主体和资产公开发行债券。上述已提到,由于审批制原因,这块融资被严重压制,只占总融资额度的10%都不到。

按照一般企业发展的规律,融资渠道和形式是随业务发展而逐渐多元和丰富的。但金租公司受限于上述诸多因素,在各个发展阶段表现出单一性。

如何选择?一是把握住可控因素。影响金租公司融资的宏观和中观因素,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也是金租公司自身不可控制的因素。唯一能够控制的是主体自身的实力。因此,做好经营,增强资产质量、完善各项财务指标。同时,做好与授信银行的沟通,打通信息不对称与误解。

二是对于监管地窗口受限的产品,联合当地同业,与监管做好沟通,争取保险、保理等正规化的融资产品。

三是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标准化的直接融资市场是融资方向。行业应整体发声,抱团取暖,呼吁改善监管环境,金融债券由审批制改为注册制,成为金租融资的主流;改进ABS,让其成为一个更市场化的产品。

四是和合作银行交流,开发以资产为基础的长期限产品。

金租行业是直接服务于实体的金融业态,经营范围单一,产品单一,不存在资金空转和套利的空间。期望在监管逐渐细化和提升的未来,金租公司不再被误解。


来源:上上小屋


活动公告